积极财政政策有功劳亦有过失
[ 2004-07-05 ]

New Page 9

 

积极财政政策有功劳亦有过失

 


  《南方周末》刊登刘安民的文章说,不久前,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上海出席全球
扶贫大会闭幕式的记者招待会上称,财政政策要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向比较中性的财
政政策过渡。在当前经济情况下,中国不但存在局部地区行业投资过大、经济过热的
问题,也存在着农业、能源交通、高科技产业、消费服务业等投资不足的现象。这需
要采取有保有控的财政政策,不搞一刀切。文章说,1998年开始的积极的财政政
策,使我国成功地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并带动我国经济走出低谷,开始新一轮的高
速增长,功劳自不待言。因此,当民间投资终于在2003年被全面带动起来后,最
终导致目前的局部经济过热。应该说,积极的财政政策,是这次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
机,也是过热的原因之一。我们总共发行了91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再加上银
行的配套贷款,6、7年间总共投资近5万亿元,每年拉动GDP增长2个百分点。
这些资金,以及各地政府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投资,已占社会总投资比重近40%。
因此,在治理局部经济过热的时候,如果只调整货币政策,不调整财政政策,是不
可想象的。文章说,中性的财政政策首先要解决的是过热行业的投资控制,其次要解
决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供水、中西部地区的县域交通、高科技产业发展、一
些大江大河的治理、环境建设、三农问题等严重投资不足的问题。政府在实施中性的
财政政策后,可以趁机减少赤字预算,并尽快将前些年过高的财政收入增长率降下来,
也就是降低赤字、降税;加大对贫困人口、失业者及每月只领200-300元养
老金的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力度;解决农村看病问题,三农、农村基础教育欠账太
多等问题。一句话,在实施中性的财政政策时,可以抓住大好时机,向公共财政迈出
一步。

  述评:实施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或可视为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一次大实践。而
凯恩斯的理论本来就在经济学界富有争议。现在回过头看,积极财政政策应该是有得
有失,对此上文已有分析。在“失”的方面,一般的人们可能不大会注意,但上文作
者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是这次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也是过热的原因之一”,
对此观点我们是赞同的。然而在学界和媒体,从过去到现在,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正
面作用讲得多,负面效果则讲得少,甚至不讲,这是不利于帮助人们尤其是决策者全
面认识此问题的。其实按照市场经济的原理,财政这个东西若是介入市场,肯定会有
副作用。一来财政属政府控制,无法准确判断市场,投资效率较低;二来会扭曲市场
信号。财政的职能是用于制造和提供公共产品,即如上所举的基础教育等等,这才是
财政的主业和正道。不然,财政就有“不务正业”之嫌。
 

来源:中经分析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