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名牌战略初具规模 与沿海地区相比尚有差距
[ 2005-04-06 ]

New Page 4

重庆市名牌战略初具规模 与沿海地区相比尚有差距

  近日,有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市名牌战略已经初具规模,但与沿海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一业兴 百业旺”

  截至目前,我市有重庆名牌产品676个,中国名牌产品8个,其中有效期内的180个名牌产品去年的经济总量已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32.4%。

  伴随着力帆、宗申、隆鑫、嘉陵等一批名牌产品的成长,我市的支柱产业逐渐形成。去年,我市摩托车产量突破500万辆,成为全国主要产销基地,汽车产量也突破65万辆,成为中国西部的汽车制造之都。

  “这些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我市化工、冶金、机电仪表等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市经委有关人士称。

  重视“重组效应”

  名牌战略产生的不仅是“规模效应”,更有“1+1>2”的“重组效应”———近年来,以名牌为核心,实施企业兼并和资产重组,成为许多名牌企业的既定方针。

  长安就是一个例子。长安集团以“长安”品牌为核心,相继重组兼并、合资成立了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创立了长安微型汽车和江陵微车发动机两个名牌产品。去年该集团销售收入280多亿元,“长安”品牌价值已经超过80亿元,其品牌价值已跻身中国汽车行业前3名,世界汽车品牌前20位。

  “这表明,名牌战略已经成为推动我市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市政府有关人士称。

  差距仍不容忽视

  市质监局局长张宗清告诉记者,去年,我市有效期内的180个名牌产品中,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38个,不到总数的3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到1/4。“重庆名牌产品的数量和规模效益客观地反映了重庆的综合经济实力与沿海地区的差距,重庆的名牌战略仍在路上。”

  但张宗清也认为,“从另一方面看,重庆名牌产品的规模仍有较大扩张潜力,对经济的支撑力度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张宗清向记者展示了我市名牌战略的蓝图:争取通过3-5年的努力,再创6-10个国家级名牌产品,3-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名牌产品生产规模扩大1-2倍。

 

来源: 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