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矿山环境警报频响
[ 2005-07-07 ]

New Page 7

西部矿山环境警报频响

 

  如今,西部丰富的矿产资源正吸引着国内外投资者的目光,而西部省区也把矿产资源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期待着国内外资金参与开发本省区矿产资源。然而,一些有识之士也在忧虑:西部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成为制约西部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矿山正在蚕食土地

  国土资源部统计显示:全国因采矿而被破坏的土地达4万多平方公里,并以每年2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其中因矿山开采而沉陷的土地总面积已达60万公顷。被破坏的土地多为农业用地,其复垦率不到12%。

  那么西部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本世纪初,广西因采矿占用土地和破坏土地接近7576公顷,如大厂矿区和合山矿区等采空区,由于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造成的土地资源占用和破坏情况更为突出。在内蒙古,由于煤炭开发受扰动的土地面积达6.87万公顷,每年还以2000公顷的速度递增。

  新疆仅以哈巴河县为例,县内六大金矿企业实际使用土地草场面积为2252.6亩,完全没有进行、也没有能力进行土地复垦工作。

  陕西省铜川市的老市区川口至市水泥厂沿210国道两侧,长3000米、宽1300米范围内,就有着7个治理整顿被关闭的采石场,加上正在开采的矿山,共10个矿山,占地289.5亩。

  陕西神木县的榆家梁煤矿和大柳塔煤矿等矿区,出现土地大面积塌陷,根本无法耕种,只能被撂荒。一些矿区群众忧心忡忡:今后地塌了,水干了,煤也挖光了,还靠什么生活?

  甘肃窑街煤矿在上世纪属国家统配煤矿。上世纪70年代征用矿区农田,将原兰州市红古区窑街公社所属的三个大队727户4038人,以及耕地3968亩全部划归窑街矿务局管理。几十年过去了,人口增加了,土地却减少了。耕地面积由3968亩减少到现在的215亩,人均占有耕地由原来的0.98亩减少到现在的0.034亩,绝大多数村民因失去土地而生活处于特困和贫困状态。最要命的是该煤矿资源枯竭,企业改制,留给当地农民的只是一片煤矸石山的采空塌陷区。

  与此同时,露天开采大量破坏了植被和山坡土体,导致矿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去年备受媒体关注的甘肃省两当县境内非法开采金矿就是典型一例。近年来,陕西214地质勘探队在甘肃省两当县长江流域水土重点防治区内非法开采金矿,大规模滥伐原始林木,大片的山林就这样被人为地剥落出来,露出了岩石和泥沙,泥土顺着山流向了下游,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该矿采用的提炼工艺非常原始,矿渣随意抛弃,污染严重。

  20世纪80年代,采金热浪再次在中国西部省区掀起,个体采金者从四面八方云集祁连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以及可可西里等地,开始了原始的沙里淘金行动。淘采砂金过后,河床被翻了个底儿朝天,坑坑洼洼,全是裸露的砂石,原有的植被荡然无存。这种行为被人戏称为“鼹鼠行动”。

  据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的资料,由于多年的砂金开采,采金区多数无法恢复治理。如今,土地沙化面积已经达到1252万公顷,并仍以每年13万公顷的速度增加着。据说,在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上,有一块40年前挖掉的草皮至今还没长出一棵草来,让人不寒而栗。

  近年的卫星遥感资料表明,受矿业开发影响,地处陕北毛乌素沙漠前缘的榆神府矿区的沙生植物已大面积枯死、植被覆盖率减少、起沙风速显著降低、土地风蚀率增加、土地荒漠化趋势加快。目前,该地区的沙化土地正以每年0.5%的速度递进向东南扩展。该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土地沙化、荒漠化的面积已超过4万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80%以上。

  废水废渣成为生态毒瘤

  在西部,由于受矿山建设及管理方面的因素影响,废水、废渣的非法排放或事故时有发生。

  2004年4月22日,陕西省凤县凤州镇安河铅锌选矿厂尾矿库发生泄漏。这天上午6时许,一根直径0.7米从尾矿库底通过的水泥管道发生破裂,库中大量的废水进入水泥管道内,流入了嘉陵江的支流安河,致使大量有害的工业废水流入嘉陵江。

  2004年8月28日,陕西省渭南市华西矿业公司黄村铅锌矿尾矿库发生严重的垮塌事故,约1000余立方米矿渣涌出,下游2公里内道路耕地严重受损,致死耕牛一头,洛南县紧急关闭了下游县自来水厂洛河取水口,造成15万人饮水困难。洛河下游河水严重变质,河水已失去灌溉功能,接触过污水的群众皮肤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溃烂,人畜时有发生中毒事故。

  四川广元朝天区东溪河乡石板沟、马蜂窝一带,采金炼金作坊直接将含汞的有毒废水、有毒废渣排入嘉陵江中,给周围和下游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样现状已持续了10年左右。

  新疆最西北部的哈巴河县,曾经是“黄金万两县”,但由于可直接利用的氧化矿资源已经枯竭,哈巴河县的6个金矿都陷于停产关闭状况。但在当地却留下7个100~150米长、30~50米宽、40~50米深的废矿坑和几十个小采坑及3个尾矿坝。在生产过程中共使用氰化钠约695吨,目前仍有部分在尾矿坝和废矿堆里残存。现在大部分堆浸后的矿石仍在原处堆放,开采出的伴生废石和围岩胡乱堆放在长约12公里、宽约2公里的区域内。

  有关专家担忧:一旦遇到暴雨或山洪,发生矿区塌陷和毒渣流溢,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来说,可能是一场灾难!

  崩溃的矿区环境

  矿山的地下开采造成了大量的采空区塌陷区。对于采空区不进行及时的回填和治理,不但影响矿山本身环境,而且对周围环境也会造成危害。

  新疆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完成的《新疆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现状调查报告》显示:由于近年来小煤窑的滥采乱挖,目前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地表塌陷面积已达13.4平方公里。乌鲁木齐市煤矿开采历史悠久,煤矿原先多集中在城乡结合部,近年来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地表塌陷问题日益突出。地质专家说,采煤后形成的地下采空区,多处塌陷已在乌鲁木齐市城区内形成了一条数公里长的串珠状塌陷带,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对地表建筑设施形成威胁。

  在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地区,煤炭开采造成地面塌陷及大量地裂缝。1997年地矿部门钻探发现,当地地下水位已经下降到基岩面以下,意味着地下含水层已经被疏干。

  另外,矿区隐藏的采空区和堆积如山的废渣,极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矿山地质灾害。

  2004年8月底,在素有“磷都”之称的云南昆明市晋宁县沙沟发生了泥石流,而泥石流源头就是大箐磷矿。据当地村民介绍,这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矿的,毁坏了大量山林,矿区占地有上千亩。被开采过矿石的地方,光秃秃的连成一片,一遇山洪,发生泥石流是不可避免的。

  陕西凤县的手搬岩、铅垌山、银洞梁等铅锌矿开采区,废石、废渣、尾矿库、事故池等堆弃物直接影响到宝成铁路槽头沟大桥、川陕公路及4个乡镇32个村2万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1981年、1990年和1992年三次暴雨引发的洪水、滑坡、泥石流等,使区内99人死亡和9人失踪,宝成铁路停运61天,数万亩农田、森林被毁,直接损失达数亿元。最近几年来,平均每年因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而造成的土地毁坏达33公顷以上,需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进行治理,水土流失引发的矿山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打造西部绿色矿业

  西部矿产资源必须开发,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但西部本来脆弱的生态不能再遭破坏,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解决好西部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

  有专家提出了“绿色矿业”的概念。就是要在矿山环境扰动量小于区域环境容量前提下,实现矿产资源开发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要实现“绿色矿业”的理念,就要保证落实三个环节:一是通过开发前的区域环境容量或承载力评价及矿山环境扰动量评价,建立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标准,制定绿色矿业规划;二是通过技术创新,优化工艺流程,实现采、选、冶过程的小扰动、无毒害和少污染;三是通过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开发前后环境扰动最小化和生态再造最优化。

  与此同时,在今年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三部门提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采取三大措施,有效整治并保证矿山生态环境好转。一是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监管机制,严格矿山开采准入制度,形成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尽快出台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能力建设,为开展矿山生态环境监察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三是进一步明确矿区生态环境治理责任,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落实矿山环境治理费用承担主体和实施治理主体。

  这些建议与举措,让我们看到了西部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希望。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