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工程咨询设计和工程承包市场的情况和前景
[ 2003-06-26 ]

乌兹别克斯坦工程咨询设计和工程承包市场的情况和前景

乌兹别克斯坦工程咨询设计和工程承包市场的情况和前景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位于亚洲中部,内陆国家,是通过欧亚大陆的桥梁,是古代中国通向西方的丝绸之路。面积447,400平方公里,人口2423万人。首都塔什干。
    自然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资源丰富,黄金产量占原苏联的三分之一。锌、铜、钨砂、钼、镍、钡等产量占原苏联的40%以上。已探明的含油储量3亿吨,黄金储量超过4000吨。
    国内经济 
    乌主要工业有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机械制造。化学工业比较发达。有一个大型飞机制造厂和五个大型化工厂。多年来,棉花、生丝、洋麻、羔皮的加工及棉田用的各种机械设备占原苏联的第一位。苏联解体后,乌成为世界第三大产棉国,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现在每年平均产籽棉400万吨左右,皮棉出口是居美国之后占世界第二位,素有“白金王国”之称。乌曾是世界上唯一盛产棉花而无现代化纺织工业的国家。由于加工能力有限,乌每年只能加工皮棉产量的10-15%,90%的棉花都需外销。
    乌虽然是农业大国,但人口密度大,耕种面积小,粮食不能自给,75%的谷物,50%的土豆,20%的肉均需进口。
    乌独立之后,生产连年下降,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了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下降了22%。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出现增长。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4.4%,其中,工业生产值增长6.1%,农业生产值增5.9%。粮食生产为640万吨,棉花生产300万吨。人均月工资为7509苏姆(61美元)。
    利用外资情况和主要投资领域 
截至1999年底,外国在乌投资企业约3300家,其中合资2700家,独资600家,吸收外资约100亿美元(含贷款)。在乌投资较多的国家主要是俄罗斯、土耳其、美国、韩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和法国。向乌提供贷款的银行主要有世界银行、亚洲复兴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
    目前外资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约为16.6%,占出口总额的35%,占就业总人数的0.9%。
    乌政府工业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能源自给,计划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部门进行大量投资,计划原油生产由1995年的759万吨增加到1996年的762万吨;天然气由486万立方米增加到490万立方米。
    政府决定大幅压缩棉花的出口量,增加扩大各种棉纺织品和服装等高附加值棉花制成品的出口。乌政府在本国棉纺行业的原有基础上,推行积极引进外资和外国技术,使本国的纺织品服装的加工技术迅速提高,生产高档产品向欧洲、美洲和俄罗斯出口;乌轻工业部利用韩国资金,与其建立合资企业,对乌现有的100万纱锭棉纺织厂进行了技术改造。双方还将在塔什干和菲尔加地区建立11万纱锭精纺厂和11万纱锭的棉纺厂。
    乌欢迎外资投入的领域包括能源(石油天然气)、化工(塑料制品、聚合材料、化纤、氮肥、尿素、棉浆、油漆、制药)、冶金(矿产联合体、金矿开采、冶金联合体改造、地质勘测)、通讯、电子(通讯设施改造、家用电器、电子技术改造、电话网改造、手机生产及扩建)、机械、汽车制造(轿车、载重车合资企业)货运车厢扩建、纺纱联合体技术改造、摩托车制造、蓄电池等)、轻工纺织(烟草厂改造、饮料、糖果厂、啤酒厂、纺织厂改造、丝毯、皮革加工、纺织厂、茶叶厂、儿童食品、包装厂、商业中心等)、农业及农机项目(培植稻米生产、棉花种植新技术、农产品加工企业制造、小型农业机械)、基础设施(机场改造、城市交通客运设施、公路、饭馆、供水、城市基础设施)。
    1998年3月30日乌政府颁布了“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外国投资者权益保护及保护措施法”。12月24日又发布了“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投资活动法”。但是,乌的投资法规尚不完善,而且多变。法规经常得不到正确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工程咨询设计和工程承包市场情况 
    截至1999年底,乌国内从事工程建筑、装修、工程咨询设计和工程承包、建材生产的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和研究机构共计8500余家(包括25家合资企业)。从业人员50余万。
    乌政府决定每年要建750-800万平方米的居民住房。但政府资金严重短缺,建筑投资仅占国家投资总额的1%。1999年建筑工程投资为1800亿苏姆(约18亿美元),1998年投资约2200亿苏姆(22亿美元),同比增长4%;1999年投资约2600亿苏姆,同比增长3.6%。近两年来,国家投资比例在下降,而私人建筑投资比例在增加,已达70%。1998年完成建筑总面积约74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约719万平方米,铺设煤气管道网约5580公里,供水管道约2250公里。
    建筑材料工业产值约占乌国内生产总值的2.3%,其主要产品有水泥、钢筋水泥构件和配件、漆布、地板革、石棉瓦、水泥板、建筑玻璃、砌体材料、软房盖材料、陶砖、普通砖等。乌建材原料丰富,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
    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乌政府在积极调动内部资金的同时,大力吸引外资,以增加建筑业资金的投入。1998年,由乌政府担保投入到基本建设的国外贷款约1710.92亿苏姆(约17.1092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1278.55亿苏姆(12.7855亿美元)。
    目前在乌投资建筑业和进行工程咨询和工程承包业务的国家主要有土耳其、法国、南斯拉夫、捷克、德国等。外国在乌的建筑合资企业约25家,经营范围涉及宾馆、学校、医院、中小企业、能源、交通、通讯等建设。
    中乌在工程咨询设计和承包工程方面的合作情况和前景 
    中乌互利经济技术合作始于1992年。截止1999年底,我国与乌共签订的工程设计咨询和承包工程项目合同14项,合同总金额3408万美元,完成营业额697万美元。
    目前在乌注册中资企业有106家,我方投资总金额约600万美元。绝大部规模较小,为贸易公司,生产性企业实际上投产的约30家,主要涉及轻工、电子、农业种植等方面。乌政策多变,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使投资的利润返还较难,增加了中资公司在乌正常运营的难度。中资企业中除哈尔滨现代集团在塔什干的天然气表、水表公司等少数几家尚能维持外,大部分中资企业步履艰难,生产难以为继,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大型工程承包项目有甘肃国际公司承揽的钻井工程项目(2133万美元),中机总公司承包的亚行采购铁路紧固件项目(977.5万美元),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承包的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贷款修建塔什干机场项目(940万美元)。正在洽谈的大型投资项目有北京京棉控股纺织集团与乌合资建立10万锭的纺织厂(5000万美元,第一期二万锭),中信集团投标参加乌首都地铁建设项目(1.3亿美元)。
    乌是独立仅8年的年轻国家,前苏联时期的基础设施和通讯设备日趋老化,需系统改造,还有新的建筑施工项目在不断的增加。其中部分项目使用国外及国际金融组织的资金支付有保障。乌方专家认为,中国综合建筑实力强,技术力量又雄厚,合作潜力较大,前景广阔。

                                                                   
(摘自外经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