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焦化产业趋势:严控产能 焦化并举
[ 2006-02-21 ]

新建网页 5
"十一五"焦化产业趋势:严控产能 焦化并举
 
  [ 2006-2-20 ]

 
  “十一五”期间,产能仍然过剩的我国焦炭业面对已成定局的买方市场和日益紧缩的环境约束,必须严控产能规模,朝着“既焦又化”的方向拉长产业链条,寻求下游产业化工产品的增值。这是记者近日在走访了山西省经济委员会、山西省焦炭协会
等部门的专家后得出的结论。

  焦化产业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高速发展起来的资源性产业。2002年以来,受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拉动,低迷了多年的国际国内焦炭市场,开始逐步复苏。2003年全年和2004年上半年,焦炭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国际焦炭价格曾一度飙升
至每吨400多美元。从2004年下半年起,焦炭行业市场需求趋缓,价格开始下挫,从2005年二季度开始,焦炭出厂价格每吨降到900元至1000元左右,三季度国际焦炭价格已下跌到150美元以下。

  专家预测,“十一五”期间,国际国内焦炭市场的形势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呈现新的趋势及特征,焦化工业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理由是:

  --焦炭出口增长空间有限,竞争日趋激烈,商品焦市场形势严峻。

  一是国际市场焦炭需求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受炼钢技术革命的影响,其需求增长速度将逐步趋缓。同时,由于国际焦炭产能增加,国际焦炭贸易中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目前,全球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稳定增长期,世界钢铁需求产量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相应地国际焦炭需求也会保持稳定增长。但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由于炼铁技术进步、废钢炼钢循环、非高炉炼铁技术革命和新一代钢铁材料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国际焦炭需求增长空间有限。同时,随着美国、英国、巴西、乌克兰、哥伦比亚和克罗地亚等国焦炭生产能力的增加,目前仅欧洲新建、扩建焦炭项目新增产能就在500万吨以上。预计今后国际焦炭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同时也意味着国际市场对
我国焦炭的依赖程度将会有所降低。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作为商品焦炭供应大国,未来将面对国外焦炭生产和出口市场恢复、钢铁工艺提高导致用煤替代焦炭数量增加,以及联合钢铁企业自身焦化项目扩建增多等多方面的市场竞争,焦炭销售市场将面临严峻考验。

  二是国内焦炭需求将进入新一轮稳定增长期,增速逐步趋缓,未来两三年国内焦炭市场将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商品焦炭市场供求形势十分严峻。

  据现有资料分析,预计到2006年,全国可能形成4亿吨钢的生产能力。然而,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今后几年国内基本建设投资将受到抑制,预计钢材需求增速会有所下降,再加上长期存在的钢材品种结构性矛盾、进口钢材的冲击等因素,预计有一部分钢铁产能可能闲置进而影响焦炭消费。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到2006年,全国将形成2.6亿吨左右的焦炭生产能力,扣除关闭土焦产能,可以满足4亿吨钢和其他行业对焦炭的需求,同时考虑到大量存在的违规焦炭生产项目以及可能出现的钢铁工业达产延期或产能闲置造成的焦炭
需求量下降等其它方面的影响,预计近几年内,国内焦炭市场将呈供大于求的态势。并且,随着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陆续配套扩建焦炉,钢铁企业自产焦炭比重将逐渐增加,商品焦炭市场会日益萎缩,将给山西省大批独立焦化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压力和风险。

  根据对国内外焦炭市场的走势判断,“十一五”期间对焦炭产能总量实施控制,是焦化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首先,实施总量控制才能保证产业的正常发展。实践证明,供给能力长期过量增长,必将带来供大于求,低价恶性竞争,继而导致企业减产、投资沉淀。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焦炭生产和出口国,若不对现有的焦炭生产总量实施调控,仅山西一省的焦
炭产能增量就会对全球焦炭市场产生巨大冲击,进而给我国焦炭产业带来毁灭性的“劫难”。

  其次,实施总量控制是改善环境质量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新一轮的焦炭生产项目投资热加剧了环境污染,炼焦污染已直接威胁到当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控制焦炭生产总量关系到焦炭主产区环境质量能否尽快得到改善。

  第三,焦炭生产总量控制不仅要在生产规模进行总量控制,更要进一步提升焦化工业素质。实施总量控制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炼焦业的发展经验证明,随着环保政策的严格和强化,当前焦炭产业的高利润中,将有很大一部
分转变为企业治理污染的投入和运行成本,若长期延续“只焦不化”的产业发展道路,我国的焦炭企业将逐渐走低,直到难以为继。只有焦化并举,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煤焦油、焦炉煤气综合利用工业项目,实现化产回收深加工,才是煤炭资源富存区
域提升资源利用效益、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焦化工业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首选之路。

  第四,实施总量控制必须确定合理的规模。总量规模预测必须根据焦化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影响总量规模的主要因素:即市场需求、资源承载能力以及环境容量约束来进行定量的预测。

  一是基于对国内外焦炭市场的走势的基本判断,对焦炭市场进行需求定量预测,并依据对技术进步、价格变动等因素的分析,对预测结果进行适当修正,初步预测2010年我国焦炭需求总量约为2.8亿吨左右。

  二是焦化工业又是高水耗行业,按目前平均吨焦耗水1.85吨测算,到2010年,仅山西省焦炭生产耗水将达2.2亿吨左右,即使大部分焦化废水净化回收利用,水资源仍将是制约焦化工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三是依据《炼焦行业清洁生产标准》(HJ/T126-2003)所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并结合环境容量的测算结果,初步估算焦炭最大产能规模。对市场需求、资源承载能力、环境约束预测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山西省测定的焦炭产
能总量控制在1.2亿吨以下。

  专家认为,焦化产业在“十一五”期间,要根据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按照国家对焦化行业的产业政策,以整顿促发展,以改造促提升,坚持“控制焦炭产能、淘汰落后工艺、化产回收加工、发展循环经济、遏制资源浪费、加强环
境保护、促进联合重组、提高产业素质”的发展方针,把延伸产业链和加强污染治理作为规划期的两大核心任务,走规模化、集约化、清洁化、集团化和信息化的循环经济路子,不断增强焦化行业整体竞争力,促进焦化产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通过对焦化行业实施清理整顿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焦化产业及下游化产加工资源综合利用布局。在控制焦炭产能的同时,大力发展下游化工产业,依托工业区聚集优势,建设大型化产加工项目,尤其是要在焦炉煤气合成氨、甲醇、二甲醚、煤焦油深加工、粗苯加工产业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强化环保执法,促进环境污染治理;同时推动和引导以资源、市场、产权为纽带组建大型焦炭集团性公司,推动煤、焦、化一体化的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推动焦化产业尽快步入健康、有序、高效的发展轨道,把焦化产业培育成“焦”“化”并举、具有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来源:中国化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