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五”石化工业:依托关键共性技术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
|
新建网页 4
"十一五"石化工业:依托关键共性技术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
|
由于原始科技创新能力及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我国石化行业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而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薄弱,也影响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对于调整产品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的影响
与带动作用还不够显著。缺乏科技工作的总体组织协调,全行业科技力量协调运作和科技资源整合利用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技投入的严重不足,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资的合理格局尚未形成,更是严重制约了我国石化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中国石化工业的自主创新战略路径如何选择,才能弥补石化行业竞争能力的不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
A.产业升级依托科技进步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获得突破
进入“十五”以来,我国化学工业科技进步硕果累累,成就显著,对支撑和促进化学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获得突破,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产业核心竞争力。
突破一些重点领域的技术瓶颈
据记者了解,“十五”以来我国化工行业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打破了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例如,MDI(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制造技术成功开发和大型化,改变了我国聚氨酯原料基本依赖进口的局面;甲醇低压羰基
合成醋酸新催化技术研制成功,为自主建设国内第一套20万吨醋酸新工艺生产装置提供了技术支撑;万吨级炭黑新工艺问世,形成了符合我国资源特点的工艺路线,使我国炭黑生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500吨呋喃酚生产技术开发成功,使我国跻
身该领域世界先进行列,打破了国外技术长期垄断的局面;高精度自动物料输送称量配料系统研发及推广应用,解决了橡胶、油墨生产物料称量、环保要求高的难题,大大提高了生产装备水平;分子蒸馏技术成功应用于涂料脱除游离TDI,改变了传统
的分离工艺,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合成气醇烃化精制新工艺成功开发,大大提高了我国合成氨装置气体深度净化技术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氮肥行业增产、降耗;全氟离子交换树脂和工业离子膜核心技术的攻克,打破了数十年国外技术垄断,被列为国
家863计划项目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煤间接、直接液化催化技术成功开发,为煤化工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以上这些关键、共性技术的重大突破,打破了一些重点领域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加速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
新技术应用促进了产业升级
参与《“十一五”化学工业科技发展规划》起草工作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质量部主任胡迁林介绍,我国在磷肥生产上,开发了先进的磷酸稀酸综合料浆浓缩法工艺,在大型装置中应用,实现了粒状磷酸二铵与粉状磷酸一铵联产,使磷肥生
产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在氟硅新材料生产中新开发的聚四氟乙烯和甲基氯硅烷新工艺,全面提升了我国氟树脂和有机硅单体的生产技术水平;5万吨级氯化聚乙烯(CPE)成套生产技术开发成功,不仅使我国这一产业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带动
了橡胶加工及下游产业的发展。6000吨子午线轮胎专用有机硅烷偶联剂生产装置的建成,使我国该类产品的生产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非木材纤维造纸用变性淀粉技术产业化及其生产出新的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促进了非木材纤维和再生纤维造纸业的发展。
这些新技术的开发成功与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化工产品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产业升级。来自石化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与“九五”末相比,我国高浓度磷复肥在磷肥中的比重从30%提高到54%,离子膜烧碱的比重从26%提
高到34%,子午线轮胎的比重从35%提高到57%,重质纯碱的比重从20%提高到35%,精细化工率则从35%提高到40%。
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
在农药领域,我国开发出一批高效、超高效农药新品种,其中杀菌剂"氟吗啉"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工业化的原创农药新品种,同时获得了中国和美国的发明专利。石化协会农用品分会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氟吗啉"具有活
性高、毒性低、治疗及保护活性兼备、用药次数少、成本低及增产效果好等显著特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国家洁净煤技术规划领导小组顾问方德巍教授向记者介绍,在化肥及煤化工领域,新型粉煤气化、灰熔聚硫化床粉煤气化和多元料浆加压气化等技术的开发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壁垒,使我国煤气化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JW低压均温甲醇合成
塔技术的研制成功,使我国的甲醇合成成套技术与装备实现替代引进并可出口,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在新材料领域,自主开发的"超重力法合成纳米碳酸钙粉体技术"已成为国际首创的先进技术。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醚醚酮(PEEK)制备技术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两项技术还吸引了著名跨国公司前来参与合作。在生物化工领域,脂肪酶催化法合成棕榈酸异辛酯技术为国际首创。以玉米为原料一步法生产柠檬酸技术领先世界水平,产
品占领了世界市场的重要份额,微生物酶拆分制备技术的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化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行业装备国产化水平提高
据胡迁林介绍,列入“十五”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的载重子午胎成套设备及工程子午胎关键设备项目,已获得国内外专利20余项。我国自行研制了30台(套)新规格关键设备,使我国载重子午胎设备的国产化率超过了90%,整体技术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
另据了解,依托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大型氮肥国产化技术改造项目,自主开发研制了大化肥核心技术与成套设备,2004年底建成投产,实现了首套以煤为原料的大化肥装置国产化,标志着我国将告别大型化肥装置主要依赖进口
的时代。华鲁恒升的一位高管向记者介绍,该项目成套装置的国产化率达到94%,与进口设备相比节约投资10多亿元,这一成果为我国氮肥行业调整原料结构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中小氮肥企业技术改造提供了工程示范,对提高氮肥行业整体技术与装备水平,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还获悉,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大型高效搅拌槽/反应器项目,成功开发了系列产品用于工业生产,扭转了我国关键的大型搅拌槽/反应器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由于技术先进可靠、性能价格比明显优于国外同类技术和产品,在与国外著名公司的竞标中十多次取得成功。
来自石化协会的统计表明,“十五”期间,我国还先后建成了30万吨合成氨、30万吨湿法磷酸、60万吨磷酸二铵、80万吨硫磺制酸、10万吨低压法甲醇、4万吨PVC树脂、4万吨丙烯腈、铁钼法甲醛等十多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化
工国产化成套装置和关键设备。这些重大装备的研制成功,提高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也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
B.竞争力依然薄弱还需多渠道完善创新体系
尽管我国化工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自主创新的科技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整个行业的竞争能力依然薄弱,自主创新能力还需加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许多方面还处于劣势,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胡迁林说。
“这些问题有的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有的是在改革与发展中新出现的,带有一定的全局性,必须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胡迁林表示。
那么自主创新战略路径如何选择,才能弥补石化行业竞争能力的不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胡迁林认为,关键是整合科技资源和优化科技配置,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格局,才能进一步
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让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不断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使其逐步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记者了解到,许多企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先进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先导作用,已经自觉地把加强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战略任
务,加大科技投入、广揽优秀人才、建立和完善研发机构。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行业已经拥有一大批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7个。在2004年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作评价中,参评的20多家化工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对纳入统计的664家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的调查,这些企业研发机构共开展了7526个科技活动项目,其中新产品开发项目3711个;申请专利1271项,其中发明专利440项。不少企业还主动承担并出色完成了国家级科技项目,为行
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日益显示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突出的主体地位。
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消化吸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DI制造技术,目前正在建设年产16万吨的生产装置,项目完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MDI生产企业。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投入研发资金数千万元,几年来自主开发
了烯醚、肉桂酸、R32等62项新产品,其中19项实现了产业化,形成了以氟化工为核心的产业体系。这些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支撑了老企业的结构调整,实现了企业跨跃式发展。
另外,民营化工企业作为行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应该更重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例如,天津赛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从一个只有十几个人、十几万元产值的小企业,发展成为800多名职工、200
多名科技人员、年产值5.6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跻身行业前8强,出色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任务。浙江龙盛集团依靠300多名国内外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研发中心,不断改进产品和技术,发展成为雄踞国际分散染料榜首的品牌企业
。江苏澄星集团广集专业人才,致力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打造出产值过百亿元的一流精细磷化工企业。
但是“在石油和化工企业中,多数企业还处于规模小、布局散、流程短的状况,要成为行业创新主体,还需要立足做强做大,转变增长方式。”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信息部主任冯世良表示。
完善科研院所创新体制
据了解,在我国石化行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各科研院所有效地承担起了骨干和引领的责任。上海化工研究院转制以来,共完成科研项目79项,其中国家、省部级项目6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3项,完成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4项,5年来共申请国内外专利107项,比“九五”翻了一番。
海洋化工研究院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以市场为导向,在发挥军工产品优势的同时,迅速向民品渗透并扩大市场占有率。该院科研收入从1999年的3000多万元上升到2004年的过亿元、利润过千万元,成为真正意义
上的高新技术企业。
西北化工研究院面对转制初期人才严重流失、专业优势下降的困难,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明确研发定位,在煤气化、合成气净化、碳一化学工艺与合成催化剂技术等方面重居领先地位,获得了7项专利,并形成全方位的专利保护体系。
湖北省化学研究院创新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5年中共取得国家和省部级成果169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4项,开发出8个系列38个高新技术产品。其中,该院有3个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80%,年均销售收入和实现利
税分别增长28.8%和35%。
但业内专家指出,从1999年开始,原化工部所属的31家科研院所和一大批省属科研机构已经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目前,各科研院所应该面对身份的变化和激烈的竞争积极转变观念,紧紧把握市场规律、瞄准前沿科技领域、探索创新机制、发挥专业优势,这样才能拓宽生存空间、不断提高科研实力。
集中力量发展重点技术
胡迁林向记者介绍了抓住行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技术、集中力量组织攻关的成功经验。
例如,子午线轮胎代表了轮胎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为了攻克“十五”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中的“载重子午胎成套设备及工程子午胎关键设备”项目,石化协会组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等15个单位联合攻关,历时4年完成了4个课题、12个专题、30多个规格型号设备的研制任务。与引进设备相比,建设年产30万套子午胎生产装置节约了70%以上的投资,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子午胎行业的发展。
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技术工程化和规模大型化,为开发甲醇低压羰基合成醋酸新工艺,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积极组织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化工设计院和兖矿集团等,对煤气化、合成气净化、碳一化工催化
及产品分离等诸多单元技术进行集成创新。此项目开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20万吨醋酸新工艺,并完成生产装置建设,实现了煤化工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和生产规模的大型化。
此外,通过集中力量重点攻关,还完成了30万吨合成氨成套设备、万吨级无钙焙烧生产红钒钠新工艺、新型甲醇合成技术、纳米催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等一批项目,带动了相关领域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但他指出,化学工业是技术密
集型产业,专业领域多、产品分布广,因此要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必须组织力量集中突破重点领域和技术,而这些“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
加快产学研结合与成果转化步伐
据记者了解,“十五”期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石化行业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成效十分显著。例如,贵州宏福公司积极与四川大学、清华大学、贵州省化工研究院等单位合作,每年投入占销售收入3.5%以上的经费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
开发。该公司利用四川大学专利技术开发出稀酸综合料浆浓缩法,使磷酸一铵生产技术获得重大突破,为提升我国磷化工技术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了解,该公司通过产学研结合,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已经形成年产350万吨磷矿石、168万吨
磷铵和70万吨磷酸的生产规模,成为亚洲最大的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基地,同时也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提供了舞台。
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则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发展战略,联合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以及青岛化工研究设计院等十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平台,大大加快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速度,走出了一条依靠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路子。目前,该公司研发的二十余项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设备出口欧、亚十多个国家,获得了"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骨干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胡迁林强调,产学研结合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地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紧密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才能有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最终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C.依托关键共性技术提高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
对于化工行业的自主创新,业内专家还认为,首先应该组织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通过促进结构调整,达到自主能力的提升。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虽然在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产品结构得到一定的调整,但行业整体水平依然偏低,结构性矛盾
还很突出,化工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仍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要。
胡迁林向记者透露,“十一五”期间,将对关系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新催化技术、新分离技术、生物化工技术、自动控制与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新型环保与节能技术等六大关键共性技术组织重点攻关。同时,努力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
结构的调整,将按照“高效、低耗、节能、环保、智能化、大型化或微型化、成套化”的要求,研制开发一批先进的化工装备,提高我国化工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
一些专家建议,应该大力开发和应用先进实用技术,通过循环经济来提升行业自主创新实力。化工行业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我国化工行业的能源消耗约占总消耗量的40%,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分别居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第一、第
四和第五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化工行业单位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1倍。在高速增长的同时,粗放型经营对发展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问题十分突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但是化工行业承担的重要责任
,也是行业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孙伟善曾向记者透露,“十一五”期间,石化行业将大力开发和应用先进实用技术,重点开发和推广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
、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等。依靠科技自主创新,突破能源、资源、环境对行业发展的制约,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化学工业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中国工业报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