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思路(1)
[ 2006-04-25 ]

新建网页 3
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思路(1)
 
  [ 2006-4-25 ]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  顾宗勤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包括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作为原材料加工的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天然气化工、生物化工及精细化工等领域。化学工业为工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原材料,为国防生产配套高技术材料并提供常规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十一五”是国民经济重要发展期,也是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期,如何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化学工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并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需要、部分行业自给有余产品可以出口的化学工业体系。包括化学矿山、化肥、石油化工、纯碱、氯碱、电石、无机盐、基本有机原料、农药、染料、涂料、新领域精细化工、橡胶加工、新材料等14个主要行业。到2005年底,石油和化学工业全行业实现销售收33063.4亿元,利润3707.9亿元熏税金1726.7亿元。其中化学工业2005年固定资产总值16262.1亿元熏实现总产值穴现价雪17597.3亿元熏销售收入17228.5亿元,利润958.5亿元熏税金594.1亿元。

  化学工业拥有一大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大型骨干生产装置,成为我国化学工业的中
间力量。如乙烯装置18套、年产30万吨以上合成氨厂32套、60万吨以上的纯
碱厂6个、30万吨以上的硫酸厂36个、12万吨以上的高浓度磷肥厂31个、1
0万吨以上的烧碱厂40个、10万吨以上的PVC厂20家。一批大型有机原料和
精细化工装置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十五”期间,化工行业还建设了一批具有
自有知识产权的大型的国产化示范装置,对全国化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带动
作用。如上海石化20万吨/年聚丙烯;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的80万吨/年硫酸、
30万吨/年磷酸、60万吨/年磷铵装置;山东华鲁恒升水煤浆加压气化30万吨
/年合成氨装置;山东万华16万吨/年MDI装置;20万吨/年甲醇低压羰基合
成醋酸装置、20万吨低压法甲醇、2.4万吨/年TDI等。

  “十五”期间化学工业建立起了门类比较完整的科研开发和工程设计队伍,化学
工业共有独立的科研院所200多家,从事研究的科技人员达5万多人,建立了一批
部级和国家级工程中心,这些为我国今后化学工业的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十五”取得的成绩

  “十五”期间,我国化学工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都达到了历史
上最好水平,超额完成了“十五”初期确定的目标,是我国化学工业历史上发展最快
的时期。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化工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情况如下:

  主要化工产品产量表 单位:万吨

  产品名称 2000年产量 2005年产量(*国家统计局数)

  乙烯 470 755.5

  合成氨 3105 4596.25*

  化肥(折纯) 3186 4888.0

  其中:氮肥/尿素 2398 3575.9/1994.9

  磷肥 663 1075.3

  钾肥 125 232.66

  觹硫铁矿 964

  磷矿 1937

  硫酸 2164 4462.2

  纯碱 834 1421.1

  烧碱 646 1240.0

  甲醇 177 535.6

  醋酸 79 137.0

  纯苯 184.7 306.1

  聚氯乙烯 264 642.9

  农药 64.77* 103.94*

  染料 44 65

  涂料 166 382.6

  轮胎(万条) 9980 31819.9

  目前我国已有20多种化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居世界前列熏化学工业对国民经济发
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2.产品结构明显优化

  “十五”期间,化工行业通过宏观调控,调整投资方向,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
力发展高档、高附加值和短线产品,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投资重点向优先发展的石
油化工、农用化学品和化工原材料产品倾斜,与“九五”末相比,尿素产量由141
2万吨(折纯)增加到1994.9万吨,在氮肥中的比例由48%上升到55.8
%;高浓度磷复肥(以P2O5计)产量由235万吨增加到678万吨,在磷肥中
的比例由35.44%增加到63.07%;离子膜烧碱产量由144万吨增加到3
66万吨,在烧碱中的比重由22.3%增加到29.5%;子午线轮胎产量由31
88万条增加到14261.7万条,在轮胎中的比重由32%增加到45%。农药
杀虫剂比重45.56%熏下降了15.77个百分点熏杀菌剂、除草剂比重分别为
11.22%和28.89%熏分别提高了0.62和10.89个百分点。

  3.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化工下游行业的需求高速增长熏带动了化学工业的快
速发展熏尤其是2003年以来熏基本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不断攀升,化工产品价格随
之上涨,化学工业利润空间加大,经济效益比以往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取得了前所未
有的好形势熏2005年化学工业实现销售收入、利润和税收都达到历史最高记录,
与2000年相比,全行业利润和税收的年递增率分别为46.9%和18.25%
,大大超出“十五”计划目标。

  4.技术进步成果显著

  “十五”期间,化工行业加速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积极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
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自主开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得到增强。重点突破了一批行
业急需和对行业技术进步带动性较大的新技术、新工艺。如:适合于中小氮肥企业的
灰融聚流化床、新型多喷嘴对置气化技术、合成气醇烃化精制新工艺、磷酸稀酸综合
料浆浓缩法工艺、聚四氟乙烯和甲基氯硅烷新工艺、电石渣制水泥、大型磷石膏综合
利用、低压法甲醇、万吨级炭黑新工艺、5万吨/年氯化聚乙烯(CPE)、杀菌剂
'氟吗啉'、聚醚醚酮(PEEK)、以玉米为原料一步法生产柠檬酸、大型乙烯裂
解炉和大型裂解气压缩机国产化、6000吨子午线轮胎专用有机硅烷偶联剂等。

  5.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化工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速,其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国有、集体和
三资企业,目前已成为化学工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目前其销售收入及资产已占到
化工总量相当大的份额,可以说三分天下有其一。非公有制化工企业的发展,大大加
快了全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化学工业整体实力。2005年产品销售收入
超过亿元的民营企业已超过千家,有的销售收入达到近百亿元,已超过许多国有大型
企业,跻身于世界化工专业领域的前列。非公有制企业涉及面宽,从无机化工、有机
化工到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遍及整个化工领域,目前已形成经济规模不等、专业特
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特别是一些大型非公有制企业,出现了一批跨领域、跨地区、跨
行业的以资本运作为纽带的产业集团。

  6.化工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我国化工园区的建设驶入了快车道。沿海、沿江的一些地区利用
自身航运、交通、水源、环境的优势,大力实施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据不完
全统计,近十多年,我国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新建化工园区达60多家。由
于化工园区的带动,区域化工产业带已初步形成,依托长江水系形成长江经济带和长
江三角洲地区,上游有重庆长寿化工园、四川西部化工城;下游有南京、无锡、常州
、镇江、南通、泰兴、常熟、扬子江和苏州工业园,以及上海化学工业区;依托珠江
水系的珠江经济带和泛珠三角地区,主要有广东湛江、茂名、广州、惠州、深圳、珠
海等;沿海地区的化工园区,环杭州湾地区形成精细化工园区、山东半岛和环渤海地
区的青岛、齐鲁、天津、沧州、大连和福州湄州湾的泉港、厦门、莆田等;一批具有
特色的内陆地区化工园区正在崛起,如哈大齐牡石化产业带、内蒙古包头、鄂尔多斯
和巴盟三大化工园区和陕西的陕北煤化工神华工业园、青海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新
疆独山子、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库车和塔里木五大园区、贵州正在形成的依托铝、
钛、锰等有色金属和磷化工、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资源的贵阳-遵义产业带等。

  这些园区的建设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环境质量、改
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发展区域经济、探索和实践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起
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和幅射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能源短缺矛盾愈显突出

  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我国资源和能源消费的大量增加,资源和能源短
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2003、2
004和2005年我国石油的进口量分别占原油总消费量的36%、42%和42
.4%;硫磺和原盐进口猛增,硫磺由2000年的273万吨增长到2004年的
677万吨,原盐2004年进口298万吨;电力供应十分紧张,拉闸限电经常给
化工企业造成经济损失,2005年的电价比2000年涨了一番多。造成这种情况
的原因熏一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二是由于近年基础工作薄弱,产品单耗有增加的
趋势。此外运输紧张也严重地制约化学工业的发展熏大宗化工产品如纯碱、尿素和钾
肥等常常压库。

  2.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十五”期间,虽然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我国的化学工业发
展仍然是以外延扩张为主,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仍然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
题。

  一是企业规模小而散、集中度低,许多装置达不到经济规模。如炼油工业,我国
共有炼油企业120多家,平均规模261万吨,其中地方炼油企业约57家,平均
规模54万吨,而世界2005年炼厂674家,原油加工能力达到41.2亿吨,
炼厂平均规模611万吨,美国有炼厂132家,能力8.39亿吨熏平均规模66
3万吨;在石油化工领域,规模化经营日趋明显--跨国公司加快了以兼并重组、突
出核心业务为特征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强以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控制。
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的33%、贸易的67%、直接投资的70%、技术开发和
转让的80%以上。美国道化学乙烯能力超过1290万吨/年,道化学和德国巴塞
尔公司的聚烯烃产能都接近1000万吨/年。

  再如,我国烧碱装置平均规模约8万吨/年,而美国平均规模为72万吨/年,
世界最大公司美国陶氏化学烧碱装置生产能力达到323万吨/年;国内PVC树脂
生产企业平均规模约10万吨/年,而发达国家装置规模一般在20万~50万吨/
年,最大规模为日本信越公司146.5万吨/年。

  二是化工产品在品种和质量上不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要求。产品结构不合理集中
表现在石油化工产品、有机化工产品和高档新产品的比重过低,而高消耗、粗加工、
低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偏高,造成一方面总量上已供过于求,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
许多产品又大量进口。国产新品种农药很少,子午线轮胎仅占45%(世界平均已达
80%以上),高浓度磷肥仅为磷肥总产量的54%(国外高浓度化肥几乎100%
),离子膜烧碱占29.5%,重质纯碱占28%(发达国家已达80%以上)。

  3.科研投入较少,创新能力不足

  科研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要求,与国际化工先进水平相比有
较大差距。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目前主要依赖引进技术,拥有自主开发的核心技术少
,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和装备技术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科研投入少、基础差,缺乏创
制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能力,工程化能力差,成套技术的开发能力弱,目前我国化学
工业总体水平要比发达国家落后15~20年。

  4.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任务十分繁重

  “十五”期间,加大了“三废”污染的治理力度,但化工“三废”治理率还较低
,环境保护的任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污染仍然十分严重,目前化学工业废水、
废气和废渣分别居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第1、4、5位,同时,发达国家正在不断地
将其污染严重的化工产品生产转向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加重我国的环保负担,党中央
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搞不好化学工
业的环境保护,完全有可能严重影响化学工业的当前生产和今后发展,因此我国化学
工业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另外,化工安全生产形势也十分严峻,化工事故频频不断,尤其是出现几次重大
恶性事故,给化学工业的生产和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

  5.外贸进出口增长迅速,但逆差大幅度增加

  “十五”期间,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外贸进出口额大幅增长,2000年全行业进
出口总额为851.4亿美元熏2005年为1994.6亿美元熏年增长率18.
56%熏但外贸出口增长与进口和国内销售收入相比增加有限,逆差却大幅度增加。
2000年全行业出口额和逆差分别为288.6亿美元和274.2亿美元熏20
05年分别为563.9亿美元和866.8亿美元熏年增长率分别为14.3%和
25.88%熏出口增长率大大低于外贸进出口增长率和逆差增长率。造成这种情况
的主要原因,一是进口石油连年增加;二是外贸出口的化工产品大部分处在商品的'
价值链'低端,相互竞相压价,出口数量增加较快,出口额增长不多,而且国际官司
不断,近几年国外反倾销案件一直高居所有工业之首。

  三、主要化工产品预测

  目前,国内大部分化工产品市场供需矛盾已由短缺转向了相对过剩,化工的发展
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根据国民经济和相关行业发展情况,以近年来国内化工产
品消费情况为基础,化工产品市场需求预测的结果是,需求平稳增加,2010年主
要化工产品需求量如下:

  “十一五”主要化工产品需求预测表 单位:万吨

  产品名称 2005年消费 2010年需求预测

  乙烯 1730 2500

  合成氨 4613 4900

  化肥 5342 6268

  其中:氮肥 3550 3840

  磷肥 1129 1450

  钾肥 663 978

  硫铁矿 1450 1580

  磷矿 4573 6150

  硫酸 4657 5500

  纯碱 1240 1650

  烧碱 1035 1250

  甲醇 666 1250

  醋酸 191 245

  苯酐 95 120

  纯苯 308 640

  聚氯乙烯 857 1100

  农药 35 45

  染料 45 55

  涂料 395 600

  轮胎(万条) 16800 22000

  四、我国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思路

  (一)发展重点

  1.化学肥料

  化肥工业发展一是努力增加化肥产量,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二是提高化肥行业
的经济效益,为化肥完全市场化做好准备。化肥工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加快化肥行
业产品结构调整,加速原料路线和技术路线的改造,降低基础肥料的生产成本,提高
肥料复合化比例和农化服务水平,调整基础肥料和化肥二次加工的生产力布局,推广
科学施肥,提高肥效熏搞好化肥需求侧管理。

  氮肥工业主要是提高技术水平,节能降耗,提高效益。对以油为原料大中型氮肥
企业进行原料路线改造;对以无烟块煤为原料企业,采用当地廉价煤和先进的煤气化
技术进行改造,实行原料本地化;大、中型氮肥厂主要是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新建氮
肥装置应向天然气和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集中,实现基础肥向资源地转移;复合(混
)肥向市场地集中,实现二次加工肥向市场地转移。部分没有资源优势和竞争力的企
业将退出基础肥料的生产。

  磷肥工业“十一五”期间,一是依托已形成能力的企业搞好改造和扩建;二是加
快云南、贵州磷复肥基地建设。2004年云南磷复肥基地年产240万吨磷铵工程
全面开工建设,已建成年产60万吨磷铵及其配套工程。“十一五”期间,云南磷复
肥基地再增加120万吨磷铵生产能力。贵州磷复肥基地应加紧建设,力争“十一五
”建成120万吨磷铵生产能力;三是要加强磷硫两矿的建设,保证磷肥工业的健康
发展。

  钾肥工业主要是努力提高国产钾肥的生产能力,加快青海、新疆钾肥基地的建设
。2003年青海盐湖集团100万吨钾肥工程建成投产,2004年生产氯化钾5
0万吨,“十一五”将全面达产达标。2004年中信国安青海西台吉乃尔100万
吨钾镁肥工程开工建设,2005年已建成30万吨钾镁肥生产能力,“十一五”期
间钾肥工业将重点建设新疆罗布泊钾肥工程,其工程建设规模为120万吨钾肥,其
中硫酸钾100万吨、氯化钾20万吨,“十一五”还要加强镁、锂等钾矿伴生资源
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力争建成产业化示范工程。另外,“十一五”期间钾肥工业还需
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力争在国外建成100万吨钾肥生产基地。

  2.石油化工

  炼油和乙烯工业是石油和化工行业的龙头和核心,“十一五”发展重点是:炼油
工业主要是围绕结构调整,改善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炼油加工水平和效率
;石化工业主要是,增加乙烯总量,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乙烯生产基
地,并提高以聚烯烃为代表的合成树脂在三大合成材料中的比例,加快合成纤维原料
和单体的发展。

  炼油的结构调整为重点是:以改扩建现有企业为主,慎重安排新点,提高炼油企
业的集中度,坚持走炼油化工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停产或转产一批小型和低效炼厂,
实现规模经济发展;改进企业加工工艺,优化炼油产品结构,提高柴汽比例,增加高
附加值产品和清洁油品的产量,增加优质产品供应,逐步达到国际实行的产品标准;
优化资源配置,增大高含硫原油的加工能力,适应国际原油多渠道供应的要求;建立
国家战略和商业原油、成品油储备体系,应对国际油价市场起伏不定的形势;完善原
油输配送体系和成品油管网建设,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乙烯工业要以提高我国乙烯工业整体竞争力和尽量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
标,主要立足现有企业的改扩建,并根据我国资源和市场的特点熏优化原料、优化工
艺、优化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加快乙烯新技术的开发和工业化转化进程,促进产业
升级,实现资源、规模、效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完成国内现有大型乙烯装置二
轮、三轮技术改造的同时,继续实施节能降耗和提高竞争力为目的的扩能和改造,建
成上海、燕山、大庆等若干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采用园区化模式发展乙烯工业
,推进炼油化工一体化的布局,“十一五”期间新建南海、福建、天津、独山子、四
川等大型炼油、乙烯一体化装置,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加快乙烯工业技
术创新和国产化,做好乙烯和下游产品的成套技术、催化剂及新产品开发工作。

  提高乙烯下游石化产品产量,增加国产产品的市场份额也是石化工业的发展重点
。合成树脂是国内需求量大、增长快、进口量多,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品种。聚乙烯
、聚丙烯和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都是今后快速发展的品种。为加快发展
,结合乙烯装置的改造和新建,可以独资、合资的方式吸引民营企业和国外投资者前
来参与这些项目的建设。另外调整合成树脂的品种牌号,提高专用树脂比例,以使合
成树脂达到多样化、专用化、系列化。

  由于纺织和服装业等快速发展,大型精对苯二甲酸(PTA)、丙烯腈和聚酯装
置,将得到快速发展,一批缺乏竞争力的小型聚酯装置在竞争中会退出市场。乙二醇
、苯酚、丙酮、环氧丙烷、丙烯酸等缺口较大的有机原料产品,一方面是加强技术改
造,提高技术水平和扩大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集中建设一批大规模装置,以降低生产
成本。

  3.煤化工

  能源问题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缺油、少气、富煤”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发展以煤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应当予以鼓励的产业。“十一
五”期间煤化工发展重点是,对现有煤化工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其主要内容,一是用
先进的煤气化技术改造落后气化技术,淘汰落后的压缩、净化(如水洗脱碳等)和合
成技术,降低生产能耗,提高企业竞争力;二是增加企业煤化工产品品种,降低市场
风险;三是搞好煤化工企业的三废治理,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对于新建煤化工装置
,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当地要有廉价的、丰富的煤炭资源;二是要有比较充足
的水资源;三是要有足够的环境容量;四是要选好适宜当地煤资源的煤气化技术;五
是选好产品产业链,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六是要搞好项目的综合利用,提高原料利
用率。另外,鉴于煤制油、煤制烯烃项目投资大、商业化技术有待完善,“十一五”
期间,重点搞好示范,不宜大面积推广。

  4.两碱工业

  氯碱工业发展重点是以节能降耗为核心,新建装置应以离子膜工艺为主,控制金
属阳极工艺装置建设,现有装置主要是电解槽和蒸发、氯气液化等工艺装置的改造;
PVC的节能重点是原料电石炉生产节能,提高电石炉的单套规模,搞好电石炉尾气
的综合利用。氯碱工业应搞好产品结构调整,加大烧碱和PVC后加工产品的研究,
拓宽烧碱的应用范围,增加PVC树脂的品种和牌号,大力发展有机氯产品,提高氯
碱行业的精细化工产品比例。调整氯碱工业布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产业政策为
导向,引导投资者向资源集中地区发展氯碱工业,在中西部煤、电和盐资源丰富的地
方重点发展几个大型氯碱工业,在沿海地区利用国内外石油和乙烯资源建设石油化工
和氯碱相结合的一体化大型基地。继续抓好国产化离子膜技术、PVC大型国产化聚
合釜成套技术和高压氯气压缩机、氧氯化法聚氯乙烯装置等,提高氯碱工业装备国产
化制造能力,搞好离子膜研制工作,摆脱离子膜完全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

  纯碱工业的发展重点是,适当增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扩建应以现有企业
扩建为主,控制新建生产装置;搞好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纯碱和氯化铵产品质量,增
大重质纯碱和粒状氯化铵的生产能力,提高低盐碱生产比例,满足用户的需求;扩大
纯碱产品出口,发展纯碱企业纯碱下游产品生产,减轻纯碱市场压力;搞好盐碱联合
,实现盐碱一体化,降低生产成本;搞好企业的节能降耗,提高企业竞争力;发展循
环经济,搞好纯碱行业的综合利用和三废治理,加强纯碱循环经济的科研投入,争取
在纯碱的废渣综合利用上能有大的突破。

  5.农药工业

  农药工业目前的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产量,今后的主要任务是产品结构调整,提高
产品档次。加强农药的科研开发,国家应继续加大对农药行业的科研开发支持力度,
鼓励地方和其它资本对农药开发的投入,继续加强南北两个农药创制中心的建设,争
取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进入市场。加强新品种的开
发,重点发展替代高毒有机磷杀虫剂新品种和地下害虫防治剂;用于水果蔬菜的新型
杀菌剂和病毒抑制剂以及杀线虫剂;适应水用轻型耕作的除草剂和新型旱田除草剂;
开发环境相容性好、使用方便的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和微胶囊剂等
新型制剂。“十一五”还要搞好企业的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农药企业,争取“十一五
”末达到实现国内有几个资产和销售收入都在5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以实现在国
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并且要加大对农药生产企业的环境治理力度,完善主要农药原
药生产企业“三废”治理装置,对治理不合格的、不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要求的企业
要坚决取缔。


来源:慧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