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房地产市场之忧看海外房地产业前车之鉴
[ 2006-06-02 ]

新建网页 8
从房地产市场之忧看海外房地产业前车之鉴
 
  [ 2006-6-1 ]

 

  编者按:一边是房价上涨,百姓买不起房,一边是房屋空置率也在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3.8%。另据北京市建委的统计显示,截至4月30日,北京待售房面积达到1830万平方米,占全部可售房面积的60%。这不能不让人为房地产市场有几分忧虑。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房地产市场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关注、借鉴。

  英国 人人都能有个体面的家

  英国政府拟开征空置税,限制购买第二居所,让低收入者能以6万英镑买到住房

  一直以来,英国人对住房就有比较强的投资意识。高收入阶层除了在城市或市郊有住房之外,还喜欢在海滨或度假区购置房产。然而假日一过,这些房子便人去屋空,成为一年之中闲置6至8个月的空巢。这些空巢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和资金资源,而
且还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和房地产的健康发展。

  据统计,英国人在英格兰地区的第二房产为29.8万处,苏格兰为2.6万处。预计到2015年,英国人的第二房产将达40万处。

  为此,英国政府正在考虑利用税收予以制约。据报道,英国乡村社团委员会建议开征新税种——空置税。空置税只是英国政府准备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之一,除此之外,政府还在建立全国第二处房产登记制,同时制定对第二处房产的新交易税率。

  以前,英国政府是鼓励人们购置第二处房产的,并为那些购置第二处住房者提供50%的税率优惠。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英国政府于是在两年前决定停止这种优惠,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已对第二房产实行了全额税率。

  面对不断攀升的房价,英国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帮助低收入人群能够以便宜的价格买到住房。同时,政府还把解决贫困人口的居住问题,作为逐步消除城市贫困现象的一个突破口。

  要使低收入阶层能够买得起住房,英国政府的主要措施是降低住房的土地和建造成本,让部分住房价格能被低收入群体接受。根据目前正在实施的一项计划,政府在一些国有荒地上降低了建房的土地价格,同时要求在保证住房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房
成本,以使低收入人群能够以6万英镑的价格买到住房。政府计划到2010年有8万户低收入家庭能够买到这样的住房。英国政府还通过了《住房法(2004)》,就如何确保建造足够的低收入群体买得起的“社会性”住房、创建更加公平和良好的
住房市场及加快实现政府关于2010年“体面”住房目标等作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定。此外,政府对用于住房建设的公有地皮从批准到开工时间都有明确指令,防止地皮被搁置或挪作他用。

  英国政府认为,住房问题是解决城市贫困人口基本需求的重点,住房及与住房相关的水、电、交通等设施的建设还可带动当地就业,其最终目标是“人人都能拥有一个体面的家”。(张静)

  新加坡 购买组屋不住者坐牢

  特困户租给42平方米廉租屋,象征性收房租

  在新加坡,组屋已成为当地住房市场的主体,87%的人住在其中。这种住宅比私人房地产市场上的商品住房便宜许多,得到普通老百姓的青睐。

  在组屋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始终坚持小户型、低房价原则,保证绝大多数居民能够负担得起(因为当地房价按套计算,因而控制户型就能基本控制房价)。同时,政府对居民购买组屋实行免税优惠措施,如购买三房以下组屋,出售价格常低于半价,对购买四房组屋的价格约降15%,对购买五房的,则稍有优惠。

  对于那些实在买不起组屋的居民,政府将其分为困难户和特困户,这些人各占居民总量的10%。对困难户,政府将给予适当补贴,争取每户能够购买一套60至70平方米的旧房居住。而对特困户则租给每套旧的42平方米的廉租屋,每月只象征性收取房租。

  组屋售价如此优惠,购房者当然趋之若鹜。然而,购买了组屋,就必须要住,否则将面临高额罚款及牢狱之灾。新加坡政府对组屋的购买人资格、再上市及出租管理等问题都有明确的规定,不给投机者留下可乘之机。

  新加坡政府表示,任何人在买卖组屋时,必须提供翔实的资料,如果一旦发现虚报,将面临高达5000新元的罚款或6个月的监禁,严重者两者兼施。

  对于家庭确实困难的国民,新加坡政府将为其提供廉租房,但规定更加严格。首先,只有家庭月收入少于1500新元的公民才可以提出申请。有关部门会对申请者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严格评估,认定确实符合条件才会提供组屋供其租住。

  建造组屋的建屋发展局可无偿得到政府划拨的土地,而私人房地产商必须通过土地批租,有偿获得土地使用权。正是运用这种方式,政府可以对私人房地产的开发、
扩张行为进行有效监控。(刘文芳)

  瑞士 买房首付须达20%

  个人拥有房产越多,财产税越高

  瑞士房地产市场几起几落,但从未出现过炒房导致房价暴涨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政府通过提高买房首付以及税收等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

  为避免房地产投资过热,政府首先提高了买房首付比例。政府将买房首付款比例从零首付逐步升至10%,现已升到20%。如购买个人自住的第一套房,首付比例应达到20%,购买第二套住宅首付应超过20%,购买公司、商业、工厂使用的商用房,首付应达50%。

  瑞士政府还通过税收控制炒房。瑞士各州严格规定了包括房产在内的个人财产税。针对私有住房,政府根据房屋所在地段和价值估出一定数额,列入个人财产税征收计算范围,个人拥有的房产越多,财产税越高。如将私房出租,包括出租私有楼房里的
部分套间,租金也算作个人收入,需缴纳所得税。如私房自住,政府会估出相当于月租的数额,也作为个人收入,列入计税基数。所得税比例是递进式的,收入越多,纳税比例越高。(辛华)

  香港 楼市落了富翁变“负翁”

  高房价导致过高的工资成本、服务成本和居住成本,高昂的成本结构严重削弱了香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房价越涨,越有更多的人预期看涨而入市抢购。抢购又促使价格进一步上涨;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增强看涨预期……如此循环下去,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形成房地产投资泡沫。香港曾经历了这一过程。

  房地产成为资金吸水池

  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累积了大量财富。财富的积累使当时香港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极其旺盛,而每年50公顷的土地供应量更使房地产价格易升难跌,房地产市场成为资金的吸水池,港商在本地和外地赚取的大量利润、香港市民相当大的一部分收入和银行贷款、大量外资投资,都投入到房地产市场,造成房地产价格狂升不已。房子倒来倒去不断升值,经济泡沫不断吹胀,到香港回归时达到最高峰。据统计,1997年私人住宅平均价格,是1994年的近10倍,
平均每年上升接近两成,但在繁荣的阴影下也埋下了泡沫破灭的危险。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房地产价格急速回落,社会财富大量萎缩。据专家计算,从1997年10月,到2002年年底,5年的时间里香港房地产和股市总市值共损失约8万亿港元,比同期香港生产创造的本地生产总值还要多,也超过1997年前7年因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上升而增加的财富总量。

  梦醒后财富化水而去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对许多香港人来讲像做了一场发财梦。梦醒后财富化水而去,不少人还因贷款买房、炒股一夜之间由富翁变为“负翁”。更重要的是对香港经济转型产生重大影响。

  一是形成畸形产业结构,延缓了正常的经济转型进程。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和内地经济崛起的新形势下,香港经济就面对新的转型压力。但由于房地产和股市的异常“繁荣”,不仅没有推动新的转型,反而逐渐形成以房地产
为重心的畸形产业结构。

  二是恶化了香港营商环境。房地产炒卖引发的大量交易,虽然也一时似乎创造了更多的服务增加值,但这类同一房地产多次转手的中间服务,并没有有效地增加房地产的使用价值。香港经济泡沫破灭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内部需求不断萎缩,经济长期不景气,商业机会大量减少,难以吸引新投资来启动经济转型。经商环境不断恶化。

  三是带来高成本结构。香港回归前持续多年的所谓经济繁荣,并非来自基于生产力的提升,而是来自极为负面的泡沫效应,其结果是产生极不合理的成本结构,包括过高的工资成本、服务成本和居住成本。高昂的成本结构严重削弱了香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四是财政问题长期突出。香港政府从房地产及相关领域取得大量收入,包括土地、差饷、房地产交易印花税等,其中大部分是非税收入。这些收入支撑了政府的庞大开支。但房地产泡沫破灭后,财政收入大幅减少,造成香港财政连年出现赤字。

  五是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更加明显。本来作为社会主体的中产阶层迅速缩小,无产阶层和负资产阶层不断扩大,社会稳定的基础遭到削弱。(王健平)

  泰国 房地产泡沫破灭录

  过度借贷与缺乏监管的金融体系难辞其咎

  从1990年开始,泰国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住房贷款以20%-30%的速度高速增长;到1996 年,房屋空置率持续升高,仅办公楼就有30万平方米无人问津,空置率达到50%。

  泰国房地产供应体系高度市场化,私人开发商是最主要的住房提供者。回顾泰国房地产泡沫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政策推动下的初升期

  1984年以后,泰国政府为了促进当时的经济发展,把房地产作为优先投资的领域,并强迫商业银行把贷款中的一定比例投向“低成本住宅计划”,同时给予住房按揭以税收抵免的优惠。

  与此同时,由财政部所控制的政府住房银行推出了“超级储蓄计划”把按揭利率由16.5%降低到10.5%,从而打破了之前由商业银行所形成的垄断局面,并迫使商业银行也调低了利率应对。最终,随着按揭利率的走低,住房的需求被明显增加。这一轮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一直持续到1990-1991年国内的军事政变和海湾战争爆发。

  二、投机主导泡沫积聚期

  1992年,泰国新政府上台以后,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土地价格的上涨。同时,泰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对上市的房地产公司提出了“必须保持充足的土地储备”要求。显然,这些政策对于房地产市场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量的开发商和投机者都涌入了房地产市场,而银行信贷政策的放任,促成了房地产泡沫的发生。

  1994年,曼谷的房地产泡沫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程度,泰国银行敦促商业银行控制对房地产的贷款,但这个建议被极大地忽视了。1995年,应政府住房银行的要求,房地产事务局对曼谷的住房空置率进行了一项调查,后者于1995年11月
发布的调查报告使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该调查覆盖了从1990年1月到1994年4月期间完工的1500个住宅项目,在总共大约31.9万个单元的调查样本中,有5.4%的住宅尚未出售,35.4%的住宅虽已出售但无人常住。基于上述的调查,报告估计当时曼谷的空置住宅大
约有30万个,空置率接近14.5%。

  三、泡沫破灭的因素出现

  两个因素的变化最终引发了泡沫的破灭:

  首先是利率的上升,从1994年底开始,四大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从14%提高到危机发生之前的16%,而在危机发生之后的半年内又快速上升到19.375%。利率的上升提高了投机者的资金成本,也加剧了开发商的资金压力。1997年
2月5日,一家大地产发展商Somprasong Land 未能支付一笔3100万美元的可转债的利息,成为泰国第一家未能及时偿还债务的发展商。在其后的几个月内,又有多家地产商相继未能偿还到期债务,从而加速了银行催债的过程。

  其次,外资的撤退也加剧了泡沫的破灭,而促使外资作出这个决定的原因还在于泰国经济的衰退。泰国经济受到重大打击,房地产泡沫也随之彻底破灭。
[02]

来源: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