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建网页 3
6月26日,涪陵区白涛镇油坊村,重庆化医大塚化学有限公司水合肼、发泡剂项目奠基开工。
6月28日,市政府决定,库区每个区县都要建一个工业园区,并开建160个重点工业项目,预计今年有210亿元工业投资进入库区。
7月10日,再次传来好消息,我市准备重点打造长江三峡旅游精品建设项目。未来5年内,小三峡、白帝城、石宝寨、白鹤梁等旅游景区将被建成5A级景区……
这一切,都是为了改变一个现实———库区产业“空虚”。
此前,重庆市委在二届九次全委会确定了今后五年的产业目标:“产业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形成库区优势特色产业体系,每个区县建起2-3个支撑性产业,库区二、三产业增加值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
这是一个鼓舞人心、值得期待的宏伟蓝图。
“市委的这一决策,是基于库区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目标作出的战略选择。”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这样总结库区的产业现状:产业发展速度快,但经济总量相对偏小;三次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但产业内部结构协调性较差;经济效益趋好,但整体竞争力偏弱;产业格局渐显雏形,但区域发展不平衡;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但支撑力度有限。
调查显示,2005年,库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65亿元,比1996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11.2%。但是,占全市总面积53.4%的库区15个区县,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市的34.7%,人均GDP仅为全市的78.4%。在三次产业中,农业“粮猪”二元结构突出,工业传统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发育不足。
破解库区产业“空虚”,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决定中的一段文字不容忽视:“统筹库区产业发展,坚持集约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重点发展资源加工型、生态环保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立足优势资源,突出特色和重点,是库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杨庆育建议,实现全委会提出的目标,库区区县应以优势农产品开发为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加工业等农副产品加工业;突出“新三峡”、立足“大三峡”,发展库区特色旅游业;以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机械制造业及丝麻加工业等特色工业。
这就要求在未来5年内,库区区县结合自身实际,做好4份“试卷”:发展优势特色工业,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把旅游业发展为库区支柱产业,以旅游业发展带动库区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服务业发展;提高商贸流通业水平。
同时,库区15个区县应因地制宜地形成自身产业特色。比如,工业基础较好的渝北、长寿、巴南、江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资源优势和加工基础的万州、涪陵、丰都、忠县、开县、云阳、石柱,发展矿产资源加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工业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差的奉节、巫山、巫溪,把劳务经济作为“第一经济”;武隆、巫山等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县,把旅游业发展为支柱产业。此外,各区县还要培育出一两个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
对库区产业的未来,杨庆育说:“库区15个区县还应该拓宽视野,从整个库区发展的战略高度,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考虑资源配置。”
来源:华龙网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