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建网页 5
我国煤炭行业前八大企业生产总量只占全国总产量的19.96%。而如果与发达国家的生产集中度相比照,我国前8名企业在全行业中的产量比应该是40%以上。认清这一点,对于把握中国煤炭产业的发展规律极为重要。
截至2004年底,我国煤炭行业前八大企业的市场集中度约为19.87%,与世界主要产煤国相比,明显偏低。
从市场集中度可以看出我国煤炭产业是分散型产业,是过度竞争的产业。分散型产业的重要特征是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对整个产业具有重大影响。2004年全国煤炭企业产量前
8名的企业生产总量只占全国总产量的19.96%。而如果与发达国家的生产集中度相比照,我国前8名企业在全行业中的产量比应该是40%以上。认清这一点,对于把握中国煤炭产业的发展规律极为重要。目前中国的2000多家重点煤矿和
2300多家乡镇小煤矿与美国总共200来家的煤炭企业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政府在刚刚过去的两三年时间里已经强制性地关闭了50000多家乡镇小煤矿,期望在短期内再有大的成果恐怕也不现实。“高度分散、低级竞争”的煤炭市场格局仍
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对国内煤炭产业,应鼓励竞争,规范行为,尽早达到充分竞争、有效竞争的市场状态,以便能提高中国煤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过度竞争是如何形成的
分散的市场结构和过度竞争严重制约了煤炭产业的发展,造成了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形成这种产业组织状态的首要原因是产业集中度偏低。在煤炭总量过剩的前提下,煤炭产业企业数量越少,集中度越高,一个或几个大企业对市场的支配程度越大,竞争程度越低;相反,企业越多,集中度越低,一个或几个大企业对市场的支配程度越小,竞争程度越高。我国煤炭市场结构正属于后者,即竞争过度。目前,煤炭行业缺乏几家大企业在行业中起引导和稳定作用,产业内资金与技术投入分散化,是煤炭产业过度竞争的根源。其次是进入壁垒低。这里主要是对乡镇、个体中小型煤矿而言的。煤炭产量当中有一半是小煤矿用原始落后的方式开采的,其中非法产量占30%。小矿与大矿之间剧烈的资源争夺战,为现代化矿井建设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留下了深深的隐患,并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煤炭市场的供需失衡,导致了我国煤炭产业效率极低的规模结构,影响了我国煤炭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一些煤炭储量较大的地区,有些业主只要投入少量的资金即可出煤赚大钱,特别是在低成本掠夺式开采下根本不受规模限制。规模经济和必要的资本量没有对小煤矿的进入产生阻碍作用。
当然也有政策与体制原因。传统的资源配置体制对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仍然有着重要影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煤炭工业权威有效的行业管理未能形成,生产无序状况严重。近年来国家采取“关井压产”的调控措施,但个别地方政府
以保护地方利益为目的,明压暗产、死灰复燃的情况时有发生。
产权制度改革的落后和缺乏必要的优胜劣汰机制,使得大多数企业没有乘着市场扩张之机较快发展,更难以借助横向兼并扩张实现资本集中。尽管煤炭企业改革迈出了较大步伐,一些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改革并不彻底、规范,机制并未实现根本转换,传统的路径依赖在煤炭企业仍然很强,致使大多数煤炭企业仍然活力不强,煤炭生产继续呈现分散化甚至还有加剧的趋势。此外总体上还未建立起真正规范、有效的市场体系,多数煤炭企业不能适应市场化改革,使得市场机制对煤炭企业的调控作用极为有限。国有煤炭企业经营者权利与责任不对等也是导致我国煤炭行业过度竞争的原因。
过度竞争的负面影响甚多
过度竞争对于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是煤炭资源得不到合理开采和配置,被大量浪费。全国煤矿平均资源回收率在30%~35%,资源富集地区的小型矿井资源回收率仅为10%~15%。特别是近几年煤炭价格上涨,部分煤炭企业急功近利,采厚弃薄,采易弃难,造成资源损失浪费严重。
来源:光明日报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