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收入基本情况
[ 2006-09-29 ]

新建网页 1
我国农民收入基本情况
2006/09/29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04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6239亿元,约为1978年的26倍。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元,2004年已经提高到2936.4元。

    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呈现相对滞后,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中,最为突出的依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并且很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城乡间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从城乡居民绝对收入来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09.8元,1990年为823.9元,2000年上升到4026.6元,2004年达到6485.2元;从城乡收入比来看,197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6:1,1985降到最低为1.9:1,之后持续扩大,2000年扩大到2.8:1,2004年达到3.2:1。尽管2004年我国政府出台了诸多农业扶持政策,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4元,比2003年增长了314.2元,增幅约为12%,但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421.6元相比,差距仍然悬殊。

    二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缓慢。1990—2004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510.2元增加到9421.6元,年均增长565.1元,年均增长率为13.97%;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686.3元增加到2936.4元,年均增长只有160.7元,年均增长率仅为10.94%。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为1978年至1985年,由于全国率先在农业和农村领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生产力得到较大的解放和发展,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年增长率在14%—20%之间(按可比口径计算,此段下同)。1985年以后,我国的改革重心由农村开始转向城市,农民增收速度急速下滑,1990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比上年增长1.8%。“九五”时期,只有1996年实现了农民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较上年增长9%,此后很快开始下降,2000年增幅降至2.1%。“十五”期间,国家逐步加大力度支持农业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有所提高,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6.8%。

    三是始终以农业收入为主。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按收入来源分,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三大类。当前,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为1745.8元,占当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59.5%,其中农林牧渔业收入为1398.1元,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47.6%,仍然保持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农村居民的各种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较快,1990年为130.8元,2000年上升到702.3元,2004年增加到998.5元,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方面,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日益增大。

    四是与收入密切相关的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明显。2004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7182.1元,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只有2184.7元,仅为城镇水平的30.4%。1990年以来,随着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的恩格尔系数总体都在减小,但两者间的差距较大,并且总体呈现扩大的趋势。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城镇为37.7%。根据恩格尔系数,按照现有的经济增长速度,农村的消费水平约比城市落后约7-8年。在消费支出结构方面,2004年农村居民的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支出不及城镇居民的1/4(分别为17.5%、21.9%、22.8%、24%和24.7%),农民生活质量普遍偏低。

(数据来源:1.《2005中国统计年鉴》2.《2005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信息来源:农村经济司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