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在春节、元旦假日经济和会展经济的拉动下,重庆市消费品市场承接上年的走势,持续快速增长。据统计,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07.2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8%,比去年同期快2.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5.0%,比去年同期快1.4个百分点。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特点
1、会展经济拉动效益明显
作为继旅游、房地产之后崛起的“无烟产业”会展业,它不仅本身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带动了消费品市场的发展。随着大型全国性会展越来越多的在重庆举行,会展经济对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拉动效益日益明显。3月,2007年春季全国糖酒交易会在重庆召开,参会参展企业达6344家,市外来渝的客商累计达17.7万人。该会展时间跨度长达两周,极大的促进我市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及其增幅比去年同期明显增加和显著增长,消费品市场出现少有的淡季旺销的现象。3月份,在全国糖酒会的拉动下,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5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1%,其增速高于去年同期5.9个百分点,是直辖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月份。
2、消费品市场亮点频频
一季度,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发展加快,批发和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4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4%,其增速高出去年同期1.8个百分点,绝大部分商品及商品类值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消费热点和亮点十分明显。
——汽车和石油及制品类快速增长。作为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阶段的最大亮点,汽车和石油及制品类销售持续旺销,其增长势头高于上年。据调查,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汽车销售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0亿元,同比增长31.1%。其相关产品石油及制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50亿元,比上年增长34.2%。
——住房消费相关的商品继续热销。作为消费结构升级的另一代表,家用电器、建材及装潢材料、家具类等与住房消费相关的商品继续热销。据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统计,一季度,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零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41.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41.3%;家具类比去年同期增长33.7%。
——吃、穿商品持续较快增长。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由量到质的变化日益明显,带动吃、穿类商品持续较快增长。据限额以上企业调查,一季度,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76亿元,比上年增长27.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94亿元,比上年增长22.6%。
据统计,一季度,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的23个大类商品销售情况反映,有19类商品上升,4类商品下降。
3、限额以上企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随着多渠道、开放式竞争格局的不断形成,各种新型业态和多种经济成份获得了充分发展,限额以上企业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规范的经营管理和娴熟的市场运行能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一季度,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0.5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9%,增幅比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高出17.7个百分点,在批发和零售业零售总额中的比重达38.2%,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6%,增幅比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高出11.8个百分点,占住宿餐饮业零售额的比重达18.1%。
4、住宿和餐饮业增势喜人
随着重庆市经济的繁荣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市民的消费观念、消费主体、消费方式不断转变,给餐饮企业充分展示各自风采提供了机会和舞台。近年来重庆市餐饮业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其增长速度一直居各行业之首。今年其增势更为喜人,据统计,一季度,住宿和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8%,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8个百分点。特别是2007年春季全国糖酒交易会和重庆第三届中国火锅美食文化节于3月中下旬在渝同时举办,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客商和重庆本地居民消费热情,餐饮业的增长势头尤为明显。据统计,3月份,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住宿和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5亿元,同比增长31.8%,比去年同期快15.5个百分点。
二、各区域消费品市场发展状况
1、三大经济圈携手发展
重庆市区域经济携手发展,根据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的显著变化,全市建立起了满足不同梯度消费者需要的市场,共同推动我市消费品市场向前发展。
以解放碑、沙坪坝、观音桥、南坪、杨家坪主城五大商圈为代表的都市发达经济圈,一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4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1%,占全市的50.7%,总量首次超过全市的一半;渝西经济走廊旧城改造基本完成,新型业态不断下沉,商业网点建设日趋完善,一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45亿元,增长15.2%,占全市的23.2%。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圈,座座新城拔地而起,新兴市场迅速崛起,一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31亿元,增长15.5%,占全市的26.1%。
2、一小时经济圈发展快于全市平均水平
为进一步改善重庆市消费环境,我市政府大力加强交通建设,以加快全市商业流通。作为1小时经济圈中的23个区县,凭借良好的经济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地区优势,积极加快发展。一季度,1小时经济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4%,占全市的79.1%,成为全市消费品市场的中坚力量。在1小时经济圈中,渝中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0.70亿元,同比增长14.2%,零售总额居全市第一位;渝北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17亿元,同比增长68.9%,零售额增幅遥遥领先,高于全市增长52.1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市第一。
3、区域性中心城市均衡发展
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永川6区作为重庆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各区利用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积极发展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勃勃向上的发展姿态。一季度,6大区域中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9.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1%。
三、消费品市场主要存在问题
1、消费品市场总体规模偏小,消费需求仍显不足
近年来,重庆市消费品市场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市场的总体规模偏小,消费需求仍然不足。1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第21位,居西部地区第5位,与其他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2、农村市场进一步发展,但仍大大落后城市市场
近年来我市积极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市场消费环境,如“名店下乡”、“万村千乡”工程。但提高农村人均收入,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是个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就目前而言,我市农村消费品市场滞后等问题仍然存在。一季度,全市城市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2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农村市场比城市市场慢4.3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占全市比重降至26.8%,比去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3、商品市场秩序的不规范和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对居民消费制约明显
当前,商品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以次充好、商业欺诈、假冒伪劣、食品安全等现象和问题依然较为明显,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购买力的释放。与此同时,社会保障的不完善,虽然居民收入年年快速增长,但是在居民预期支出加重的心理压力下,居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成为制约消费品市场发展的突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