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的十年 恢弘的乐章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重庆,这座山水之都、大美之城,设市近百年,历经沧桑而弦歌不辍,历经砺洗而蕴积涵育。抗战时期,重庆一跃成为西部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三线”建设时期,重庆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重庆成为西部的投资热土和创业乐园;1997年直辖,重庆进入历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3000万巴渝儿女用大智大慧,紧跟浩荡的时代潮流,伴随祖国前进的脚步,牢记中央“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走在前列”的殷切嘱托,着力推进“四件大事”,“建中心、奔小康”,创造了一曲满怀理想、气势恢弘的乐章,抒写了一首与时俱进、激扬睿智的发展史诗。
直辖十年,自强不息、激情迸发的新重庆爬坡过坎、负重前行,励精图治、和衷共济,在改变贫穷、落后的奋斗中创业创造、凤凰涅槃,正在演绎精彩重庆。
1、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为站在新起点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突出表现为“一跃迁四转向”
5大特征:一是经济能级实现跃迁,GDP由1000亿级跃上3000亿级,十年翻了一番半;人均GDP从750美元跃过1500美元,步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地方财政收入由不到100亿跃过500亿,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直辖前10年的8.2倍,办成一些很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二是经济结构由矛盾突出转向相对合理,基本形成工业、服务业互动并进态势,工业投资连续5年增长30%以上,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超过30%;服务业增加值连续6年加速增长,与工业一起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基本形成非公经济与公有经济“比翼齐飞”、混合所有制经济充分发展的新局面,占GDP比重提高26个百分点达到53%;基本形成赛势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主城区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区域性大都市形象显现,渝西经济走廊产业密集带和城镇密集区正在形成,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条件明显改善,特色产业培育进入快车道。三是经济布局由分散转向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城镇化率由31%提高到47%。四是增长动力由投资主导转向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最高的128%调整到59%,消费由39%提高到52%。五是增长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经济结构偏重、产业层次偏低、能耗物耗偏高等突出矛盾明显缓解。
2、“四件大事”实现战略性突破,为在中西部地区实现科学发展探索了新路。突出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百万移民任务基本完成,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基本消除,产业培育加快推进,保障了三峡工程顺利实施,为国家或世界级巨型工程的建设和移民积累了丰富经验。二是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规模进入全国十强,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跃居全国第6,为内陆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实现城市功能转型提供了镜鉴。三是新农村建设顺利启动,劳务经济成为第一资源型经济,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366万降到53万,农民人均纯收入居西部地区第3位,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面向未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仿真标本。四是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和资源节约走在全国前列,主城区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65%和7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2%,山更青、水更绿、空气更清新,曾经闻名的“雾都”成了生意盎然的绿色之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了成功探索。
3、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蓦然回首旧貌换新颜。突出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交通建设全面大提速,形成“三环十射”高速路网规划,新增高速公路664公里,天堑变通途,8小时走遍巴山渝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实现高效沟通。形成“一枢纽十干线”铁路规划,新建成铁路615公里,连接西北、华东、华南的铁路干线贯通,结束了渝东南和渝东北不通铁路的历史。形成“一大两小”空港格局,江北机场跻身全国十大、世界百强机场之列。形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规划,建成一批重要港口、码头,新增内河通航里程1789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日益凸显。兰渝输油管道和忠武输气管道投用,跨区域干线油气管道实现“零突破”。二是能源建设全面大强化,电力装机容量达760万千瓦,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西联四川、东接三峡,构建起国家“西电东送”中通道,220千伏电网基本覆盖全市,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煤炭开发、天然气利用明显加快。三是水利建设全面大推进,基本建成17座中型水库,解决17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整治病险水库500余座,建设城市防洪堤120余公里,综合减灾效益过100亿元,第1个在全国组建省级水利投融资平台。四是城市建设全面大升级,基本实现由设施建设向功能建设转型,建成一大批快速路、主次干道、跨江桥梁等重大项目,成为西部地区第1个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成为著名的“桥都”,城市风貌和形象显著提升。
4、城乡统筹的新型直辖市体制基本建立,在改革创新中昂立潮头。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基本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直辖市体制,低成本、高效率的行政管理体制日趋完善,精简了近2/3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了1/2以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财政供养人口与总人口比减为1/58,远低于全国的1/35和西部的1/20,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明显增强。二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着手构筑,以加大农村财政投入为标志,开始向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以取消“农业四税”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公平统一的税赋体制过渡;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均等的义务教育制度转变;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平等的医疗服务制度方向迈进;以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方向努力;以全面保护农民工权益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方向发展。三是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建设,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国有资本向优势企业、支柱产业集中;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框架体系形成,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产权交易市场日趋活跃,技术市场交易额连续7年西部第1;初步建立起地方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由35%降到6.4%,成为全国金融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一批商贸大集团崭露头角,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现代物流方兴未艾;向社会资本开放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搭建起8大政府投融资平台;市场供求决定价格的机制得到完善,网格化、信息化的市场监管格局基本确立,有效维护了城乡市场的公平竞争。
5、内外开放筑桥头堡,互利共赢显合作新篇。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市外资本和对外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引进来”和“走出去”成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途径,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经济贸易和科教文化交往关系,69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渝投资兴业,6家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境外投资存量名列全国第10、西部第1。二是对外关系实现多项突破,外国领事馆从零增加到5个,成功举办AAPP会议、亚太市长峰会等大型国际活动,提升了开明开放的国际形象。三是区域合作大放异彩,实施川渝“1+6”、渝黔“1+16”、渝港“9+1”、渝澳“8+1”等经贸安排和三峡库区对口支援。依托高速大通道和城镇连绵区,与渝蓉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等大经济区域在交通互联、产业培育、市场构建、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明显加强。以经济区域合作替代行政区划交流,对周边区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2001—2006年实际利用内资746亿元。
6、和谐重庆建设坚实起步,市民生活由基本小康迈向宽裕小康。突出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基本建成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平台,海扶超声聚焦刀、“通芯一号”手机芯片、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跃居中西部三甲;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基本形成综合教育体系,提前一年完成“两基”历史性任务,在全国率先偿清“普九”欠债,大学毛入学率由7%提高到21%,人均受教育年限由6.4年提高到8.3年。二是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成功破解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富余人员分流安置难题,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00多万,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0多万,城乡居民收入各翻了1番多。三是把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盾,筑就社会保障“安全网”,确保了城乡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改善了城乡居民对未来的预期。四是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以文化馆、图书馆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川剧《金子》等精品力作进入国家顶级行列,公众健康水平和市民文化素质明显提升。五是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妥善应对和有效处置“非典”疫情、“12·23”开县井喷事故等公共危机事件,刑事案件发案率连续5年下降。社会发展水平指数跃居全国第9、中西部第1。
7、大力锻造软实力,培育科学发展之不竭源泉。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锻造人文精神,在经济社会建设实践中大力弘扬红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在成功抗击百年不遇特大旱灾中铸造抗旱精神,昂扬了市民斗志,提升了城市实力。二是锻造城市文化,通过挖掘巴渝文化精髓,培育先进典型、模范榜样,总结重大活动、重大工程来凝炼和彰显城市文化,陶冶了市民情操,提升了城市格调。三是锻造公仆理念,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等活动,从思想观念、执政理念上切实解决公仆角色的问题,打造了一支符合直辖市新要求的干部队伍,提升了城市后劲。
8、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基础基本夯实,迈向成框架的新阶段。直辖十年,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到今天,已经有了基础,进入打造框架的新阶段,梳理“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可以说:一是承东启西、接转南北的西部地区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基本成形,区位优势、时空格局和战略作用逐步凸显。二是通讯枢纽和信息中心地位基本确立,基础设施人均容量、分布密度和综合服务能力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三是商贸中心、科教文化中心集散能力覆盖长江上游,商业、商务、现代物流辐射功能、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竞争优势突出,中国三峡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彰显出重庆现代大都市魅力,红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和巴渝人文精神成为我国重要的精神财富。四是金融中心构建拉开框架,基本形成具有一定辐射范围和集聚力的金融市场体系。五是现代产业基地隆然崛起,基本形成以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柱的新型产业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以集约生产、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为典范的特色产业园区体系。
回首十年壮阔历程,充分证明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战略决策是英明的,重庆人民有气魄有能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也初步发挥了连接中西部的战略枢纽作用,开始了在西部大开发中走在前列的神圣使命。继往开来,过去十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必须坚持以下基本点:
——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善于抓机遇求发展,坚持在好的前提下能快则快尽量快,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十年来,我们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把重庆的发展放在全国、全球背景中去考虑,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我们始终抓住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移民等战略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累计争取国债资金380多亿,带动全社会投资1900多亿,推动直辖十年经济增长10%以上。我们始终坚持集中资源、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影响大局关系全局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我们始终在加快发展中促进增长方式转变,解决好社会和谐、生态环境等问题,既不片面追求“快”而忽视“好”,也不以“好”压“快”。事实证明,只有始终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才能解决好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矛盾和问题。
——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完善科学发展路子,使全市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党的建设各方面都具有更符合市情特征、时代要求和发展规律的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立足于大山大水、“都市定位”与“省域架构”、大城市大农村等同在共存的特殊市情,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确定了富民兴渝“三步走”的奋斗目标,实施了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开展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库区产业发展和扩大移民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重点任务,统筹推进跨区域重大项目、跨行业重大事项,因时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事实证明,只有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永续工程,才能不断开创具有中国特色、重庆特征的科学发展新境界。
——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激发体制活力与扩大内外开放有机结合,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各项事业始终保持旺盛活力和不竭动力。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牛鼻子,着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较充分地发挥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切实解决了许多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实施开放型经济战略,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事实证明,只有加快建立健全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才能使新兴直辖市建设发展始终勇立潮头。
——必须始终坚持注重增强“软实力”,着力培育和弘扬人文精神、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锻造和提升干群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十年来,我们始终高举团结的旗帜,巩固和发展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政治局面,把各种积极因素聚合成发展的强大力量。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构造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并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扩大社会认同。始终着眼于解决公共部门的服务意识淡薄、教条主义严重、大局意识不强、思维方式保守等问题,全面提升发展软环境。事实证明,只有软实力领先,才能在综合实力竞争中领先。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发展第一目标,真正做到体察民意、思谋民计、着眼民生、务求民利,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十年来,我们始终把富民作为执政之要、兴渝之基,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体市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经济社会深刻变动和利益结构极速调整中,积极改善收入分配关系,着力帮扶库区移民、城镇困难群体就业,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保证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共同富裕。紧贴民心办实事,每年实施一批“民心工程”,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事实证明,只有把经济社会发展与造福百姓有机统一,才能形成求发展、促和谐的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
忆往昔,沧桑巨变成历史;看今朝,凤鸣盛世继华章。我们坚信,重庆这朵蕴积着深遂历史底蕴的山茶花,在伟大祖国科学发展的旭日辉映下,必将生机无限!
来源:重庆市发展改革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