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建网页 1
2007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重庆发展的“导航定向”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做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篇大文章。
一、重庆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意义重大
统筹城乡发展,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城市和农村的紧密联系,逐渐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协调发展。重庆作为中西部惟一的直辖市,
努力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子,既有利于促进重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又可以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科学借鉴,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统筹城乡发展,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举措。重庆直辖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拉大,无论是城乡居民的收入,还是城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以及城乡居民的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以2006年为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4∶1,大于全国和西部的城乡落差,
而直辖前的1996年,重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3.4∶1。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仍然是城乡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才能使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转到效率更高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才能使三次产业的比例更趋于合理;才能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才能进一步统筹解决大城市和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
第二,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重庆要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程度。“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难,破解农民增收难的重点是解决农民充分就业问题,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村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以此推动农业和农村更快地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分化。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进器。重庆直辖十年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1996年的24.2∶40.8∶35.8转变为2006年的12.3∶43.0∶44.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1%、56.4%和49.7%。以上数据表明,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占全市2/3人口的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可以极大增强消费能力,刺激经济增长,为全市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重庆的关键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显示,人均GDP从1000美元至3000美元这个时期,是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期,城乡差距等问题非常突出。只有在发展中正确处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产业联动、城乡联动、区域联动、协调发展,社会才能稳定,构建和谐重庆的目标才能实现。
二、重庆加快城乡统筹要把握好重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做好包括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各项统筹发展工作,尤其应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第一,改革制约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瓶颈”。通过转换体制和机制,打破阻隔城乡统筹的制度性约束。一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的登记制度和统计办法,代之以身份证管理和按居民固定居住地登记的户口分类统计制度。二要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搞活土地流转,探索制定对农民进城后自愿退出的宅基地和承包地回购、置换等政策,探索市域内土地指标异地调剂;改革征地制度,限制政府征地权力,保障农民土地的最大收益权。三要推进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完善财政预算制度、市对区县的财政分配体制,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形成支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四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步增加农村社会保障品种,扩大保险范围,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五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降低“三农”领域获得金融资本的门槛,允许不同所有制的金融市场主体进入农村,建立以商业性金融为主体、以政策性金融为补充、以农业保险为保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第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要将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加大支农力度,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公共服务。三要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四要加强政府调控,调整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第三,打造“一圈两翼”城镇群,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打破原有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局限于行政区划内的特点,在城市圈域的更大空间范围内,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综合性载体和战略平台。在以主城区特大城市为核心,以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由23个区县组成的“1小时经济圈”内,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强化产业支撑,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加快建设以万州、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北、渝东南“两翼”城镇群,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第四,抓好城乡产业布局,促进城乡产业融合。通过城乡产业的融合,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一体化。按照城乡产业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方向,在农村,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城市,发挥城市政务、商务、流通、金融、保险、科教、信息、文化、高新技术产业等功能,重点打造以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机械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等为主的现代工业,把大部分劳动密集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涉农工业向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城市、小城镇转移和集聚。
第五,强化政府效能建设,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合理整合市、区县两级政府在经济调节、农业、商贸、文化等领域的综合管理部门,打破阻碍城乡统筹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城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科学划分市与区县的职责权限,逐步减少行政管理层级,进一步简政放权,增强区县统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规范政府行为,明确各级政府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城乡协调、统一的政府管理体系。
第六,发展劳务经济,更好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一要通过挖掘农村内部的就业潜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二要通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健全体系等方式,
加强劳动力培训,
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智力支持。三要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法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劳动服务中介组织,推进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劳动力转移的有序性和组织化。四要根据不同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承载能力,合理制定吸引农民进城就业安居的政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依照自身条件有序转移到主城区、中小城市或城镇就业和安居。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ly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