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市上下紧紧抓住中央对重庆直辖市新期望、新要求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加快”、“率先”发展要求,对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克服百年不遇洪涝灾害影响,狠抓各项投资工作落实,全社会投资在结构改善的同时实现快速增长,圆满完成了年度投资计划和本届政府任期工作目标。
一、2007年投资情况
(一)投资又好又快增长
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增强了投资内生动力;通过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党政机关办公楼等项目进行专项清理检查,以及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积极引导投资向薄弱环节投入,投资结构更加优化,投资规模迈上新台阶。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80亿元,增长30%。全年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达到1.1万亿元以上,增长27%,为投资持续增长提供了保障。
工业投资增长加快,预计全年完成1000亿元,增长36%。特别是制造业投资高速增长,是工业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
基础设施投资稳定增长,预计全年完成1190亿元,增长24%,农林水利、交通、市政和环保投资得到加强。
社会事业投资扭转上年负增长趋势,预计全年完成110亿元,增长12%。
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预计全年完成820亿元,增长30%。房地产市场供销两旺,供求基本平衡。
“一圈两翼”协调发展。“一小时经济圈”投资稳定增长,继续发挥引导投向,支撑全市的作用。“两翼”投资加速增长,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二)争取国家支持成效显著
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的“314”总体部署,加强向中央有关部委汇报,对接国家专项规划,落实重大投资事项和重大项目。一批重大战略投资事项和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支持,并得到加快实施。国家批准我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批准我市2006-2020年城乡总体规划,同意我市开展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与中央有关部委、公司、银行签订了若干战略合作协议或投融资合作及贷款协议;轨道交通一号线、三号线、渝利铁路、兰渝铁路、南涪铁路、玉滩水库、8英寸集成电路(811)、908汽车、85万吨甲醇、80万吨氧化铝、普光气田至长寿天然气管道、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12个总投资达到650亿元重大项目相继获得国家批准并陆续开工建设;全年落实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40亿元以上,推动农林水利、农村公路、城乡电网、市政设施、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建设取得新进展。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我市不仅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得到批准实施,而且在资源开发利用、交通建设、项目融资等方面与中央部委(公司)实现更加广泛的战略合作,既增强了我市未来投资预期,又助推了即期投资增长。
(三)投资要素保障工作迎难而上
按照投资体制改革、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以及征地拆迁、依法行政和舆论宣传等方面的新要求,强化部门协调联动,环节密切配合,投资要素保障工作得到加强。一是项目用地千方百计满足合理需求。全年农用地转用计划和耕地转用计划较上年增长6.6%和6.4%。通过加强节约集约用地,集中力量保重点,215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基本得到保证。二是城乡建设规划稳步实施。严格按照规划核发建设用地选址许可,增强项目用地投资强度。三是节能减排措施细化落实。制定了全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年度目标任务和考核办法,把节能减排作为项目审批核准的重要内容。四是项目融资工作得到加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6家商业银行分别与我市签订“一圈两翼”融资1500亿元、“统筹城乡”融资500亿元和商业贷款1000亿元协议,建设项目资金到位较好。
(四)重点项目发挥投资牵引作用
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总体进展顺利,预计完成投资超过900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8%,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政府主导类重点建设项目完工投用嘉华嘉陵江大桥、菜园坝长江大桥、高九路、重庆图书馆等27个,新开工建设开县水位调节坝、巴南丰盛煤矿、计量质量检测院等21个;市场主导类重点建设项目完工投用徐工工程机械、国泰广场拆迁等13个,新开工建设玖龙江津造纸、万州大全多晶硅等21个。根据“一圈两翼”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了“十一五”重大项目规划,建立了“一圈两翼”重大项目库,新增规划项目总投资2000亿元。扎实推进年度100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26个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7年是本届政府任期最后一年。五年来,全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狠抓重大项目实施,积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投资快速稳定增长,胜利完成本届政府任期各项投资工作目标任务。一是投资担纲经济增长主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五年累计完成10500亿元,超额完成
本届政府7000亿元投资目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77%。二是投资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2002年的1.9∶19.7∶78.4调整到2007年的1.7∶34.1∶64.2,地方项目投资与中央单位投资结构由85:15变成92:8。特别是投资环境改善,促进产业投资快速发展,工业投资年均增长40%,逐步形成六大产业集群。“一圈两翼”赛势发展,区域投资增长更加协调。三是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投资,瓶颈制约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交通、能源、市政环保、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000亿元,年均增长26%。四是社会事业投资得到加强,构建和谐重庆迈出坚实步伐。以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为主的社会事业完成投资450亿元,年均增长17%,建成了奥体中心、国际会展中心、中国三峡博物馆、规划展览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五是对外对内开放取得新成绩,利用市外境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7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渝投资兴业,累计利用外资37亿美元,比前五年累计增长76%;累计利用内资1036亿元,年均增长50%。六是投资管理体制实现重大转变。按照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结合重庆实际,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投资体制。
二、2008年投资环境与计划目标
(一)投资宏观环境
我市步入了“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新阶段。2008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之年,总体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投资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向好的势头。从国内环境看,国家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抓好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新农村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区域发展、健全市场体系、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改善民生。从我市面临的形势和发展任务看,全市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三次党代会精神,重点围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落实“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发展,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建设富裕稳定新库区,加强内外开放和构建和谐重庆,开创工作新局面,促进“加快”、“率先”发展,努力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的希望和重托。
与此同时,全市投资增长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是针对2007年持续物价上涨和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紧缩土地、信贷闸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在节能、环保、用地、技术等方面,实行更加严格的准入条件,对新开工项目的审核监管更加严格。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7〕64号文),从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土地供应、环保和节能等方面对新开工项目提出了更加严格要求。二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要求,投资工作尚不适应推动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城镇资源要素“进村扶农”等发展思路,经济结构、环境容量、资源要素保障等方面对投资进一步快速增长的支撑尚存在较多矛盾和问题。三是面对日益一体化的国际国内市场,我市吸纳国内国外投资、争取重大战略项目、吸引国内外500强企业等的城市竞争力还相对较弱,保持投资快速增长尚需努力。总体来看,2008年投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在,机遇大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把握形势,统筹协调,趋利避害,把发展的积极性、充裕的资金、宝贵的资源更多地引导到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上来。
(二)主要投资指标预期
按照坚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要求,面对投资增长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宏观环境,本着积极稳妥原则,预期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规模在3700亿元左右,投资率在80%左右,与消费和出口共同支撑地区生产总值13%的增长速度。投资增速较“十一五”预期年均增速提高4个百分点,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2010年完成3500亿元目标。
三、2008年促进投资稳定持续增长的主要措施
2008年全市投资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主线,以构建“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为重点,促进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并重、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薄弱环节和重点产业集群,优化投资结构,使全市投资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按照“统筹城乡、突出重点,扩大开放、争取支持,增强保障、完善体制”的工作思路,落实各项投资工作措施,促进投资稳定增长。
(一)加强投资引导,开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新局面
按照“一圈两翼”发展规划,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着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布局与建设,着力提高经济发展后续竞争能力;加快三级城镇体系科学分布与推进建设,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制定保障农民工安居的各类住宿标准,以政策引导、市场运作方式,在工业园区新建农民工集体宿舍和务工公寓,在主城区和劳务输入集中区建设小户型低租住房,在农民工输出量大的区县建设外出务工人员新居工程,促进全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解决15万有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农村公路8000公里,完成600座病险水库整治工程,建设100个乡镇供水工程,解决200万人饮水安全,建成20户以上广播电视村村通6000个站点,建设一批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扶持十大城市资源下乡发展项目,推动城市资源下乡进村发展农业。
(二)积极对接国家政策,加强薄弱环节建设
加强规划对接,争取国家在“主体功能区”、“成渝经济区”等规划中进一步完善我市重大战略项目布局,争取沿江高速公路、成渝第三高速公路、渝万、成渝城际铁路、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煤化工等重大项目列入国家近期建设规划。加快已纳入国家专项建设规划项目的报批,争取国家尽快完成江北机场三期改扩建、渝利铁路、遂渝铁路二线、兰渝铁路、玉滩水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1000万吨炼油厂、乙烯下游产品、重钢环保搬迁、燃料乙醇、福特汽车三工厂等重大产业项目审批核准和环评、用地审批手续。针对中央投资转向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农业农村发展、乡镇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等领域的变化,做好项目储备,强化部门联动并及时衔接争取。
(三)加强招商引资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内外开放水平
强化招商引资,建立市和区县招商引资联动机制,完善专业投资服务促进体系,力争实际利用内外资分别达到500亿元和12亿美元。围绕引进龙头型、核心型项目和跨国公司、国内著名企业、研发机构等,争取更多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落户重庆。加强对内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将出口加工区、寸滩港、空港工业区整合为内陆保税港区,完善团结村铁路物流集装箱中心站和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区保税物流功能,推进海关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通关改革。争取组建长江上游航运交易所并成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促进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建设。
(四)加强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全社会投资增长
按照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抓好年度“双百”重大工程,力争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000亿元,牵引全社会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一是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平台。围绕建设西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重点抓好沪渝、沪渝蓉、渝湘、绕城、奉巫、涪丰等高速公路,万宜、襄渝二线、渝利、遂渝二线、南涪、兰渝等铁路,主城、万州、涪陵枢纽及草街等港口航运工程,江北机场三期改扩建、黔江机场等重大航空设施项目。增强水资源和能源保障,加快推进鲤鱼塘水库、玉滩水库、“泽渝”一期、长江两大提水工程、病险水库整治、农村饮水安全、奉节电厂、银盘水电站等重大水利、能源设施项目。以提高网络带宽和通信有效覆盖率为重点,继续保持通讯设施领先优势,加快重庆电信软交换网、IP承载网和光缆网、重庆移动GSM11期扩容和传输、中国联通数字移动通信网等重大通讯项目建设。二是实施重大产业项目,构建西部地区产业高地。重点抓好长安福特、908重型汽车、隆鑫九龙C区等重大汽车摩托车项目,重钢环保搬迁、海装风力发电机、轨道交通车辆等重大装备制造项目,85万吨甲醇、乙烯下游产品、霍尼韦尔等重大天然气石油化工项目,硅矿加工、80万吨氧化铝等重大材料项目,811芯片、数字医疗设备、软件服务中心等重大高技术项目和理文造纸、玖龙造纸等重大轻纺和劳动密集型项目,以及寸滩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渝北空港等重大物流基地项目。三是积极促进教育、文化、卫生、住房民生项目建设,共建共享和谐重庆。加快实施大学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医附四院、金山国际医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骨干项目。合理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增加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供给,强化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四是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和完善市域城镇和乡村发展布局,统筹城市、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轨道交通一、三号线工程、城市快速道路和接点工程、城市供排水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城市危旧房改造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
(五)进一步加强要素保障,稳定扩大投资规模
项目前期工作、建设供地、征地拆迁、资金供给、施工组织等制约因素在2008年仍很突出,必须进一步加强协调工作。一是加强投资和重点建设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在争取中央支持、加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协调推进重点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成效。二是确保及时供地。通过集约节约用地和压缩不符合政策要求用地,集中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开展建设用地指标周转与挂钩试点,试行在项目区内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实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用地布局更合理。三是要适应节能减排要求,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在分解落实考核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目标任务的同时,加强投资项目节能、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估和审查,确保项目投资更加高效和符合节能减排要求。四是强化建设施工组织。加强组织协调,积极落实供电、供气、供水、运输等建设条件,确保重点建设顺利推进。五是努力抓好项目资金筹集。加强与银行衔接,搭建银企合作,促进项目融资。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对接,扩大金融合作领域,争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等更多软贷款投放。
(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着力打造企业、政府投资主体和金融机构三大投融资平台,促进投融资要素高效配置。一是进一步落实好企业投资自主权。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承担风险”和简政放权原则,原则上市政府确定的市级投资主管部门的项目审批、核准权,只要不需市及市以上安排资金、平衡建设条件的项目,都下放区县审批、核准。积极探索建设项目一次性收费制,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加强政府投资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发挥好政府投资主体投融资平台功能。利用好统筹城乡发展的宝贵土地资源,实现土地利用的最优化和集约化。三是适应统筹城乡发展项目点多面广的新要求,规范规划编制、项目审批、计划申报和安排、资金拨付、项目监管程序,完善项目投资管理机制。四是加大投资咨询环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度,改变传统投资咨询仅评估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的方法,加强环境可行性、人文可行性、区域可行性等方面评估,落实统筹兼顾要求,促进可持续、全面协调发展。五是进一步完善发展改革、规划、国土、环保、建设和统计等部门投资联动机制,建立新开工项目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新开工项目管理,确保项目规范开工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