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功能及其建设规划的思考
[ 2010-06-17 ]

现代城市功能及其建设规划的思考

 
      城市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主题。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和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网络对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及其对城市规划的深刻影响也成为近年来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领域、建筑规划领域、城市地理领域、文化和通讯技术领域等。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起飞阶段,网络的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针对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进行了探讨。
     1、现代的城市与城市功能的变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主要内容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西方学者通常都把这个时代叫做“后工业社会”或“信息时代”。在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推动下,城市化的水平大为提高,一批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群或城市带相继出现。与此同时,也呈现出城市分散化和乡村城市化的局面,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趋缓,甚至出现市中心人口大量向郊区迁移的郊区化现象。为了消除工业社会时期城市规模庞大造成的弊端,许多国家开始了卫星城建设。在原有的城市性质发生变化的同时,大量新的分散型城市也正在形成,其特征是地方性的,适宜于个别企业和互不关联的不同类型工业,而不是像过去的城市工业,把相互有协作关系的企业紧密地靠近在一起。有些西方学者预测,这种分散型、独立型的中小规模的城市有可能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在城市规模和空间布局发生明显变化的同时,城市的产业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完善的结果,而城市是第三产业最发达、最完善的地区。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仅直接决定着城市空间的分配、结构和布局,而且也影响和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变化。在城市的经济中心功能中,原来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生产中心降到了次要的位置,由各种要素市场组成的市场中心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现代城市中,城市经济中心的功能已经转变为以第三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市场中心为标志的经济中心。
     在信息社会,城市的主要功能是以市场中心为主要内容的作用形式——聚集和扩散——虽然还保存下来并继续发挥着作用,但其重要地位已经让位于渗透和辐射,即以渗透和辐射与聚集经济中心和信息中心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中心。渗透和辐射与聚集和扩散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无形的作用,后者是一种有形的作用,前者是以信息传输的手段输出高科技产品,后者是以实物转运手段输出物资型商品。随着制造业大量外迁,最终实物产品的形成将不在城市而在郊区或农村城市所提供的越来越多的是技术和信息;随着仓储业和转运设施外迁,在城市中进行交易的将越来越多的是软件、技术、知识及合同、期货、资本、证券等,而不是实物。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致推动了以下城市主要功能的变迁。
     1.1 影响城市的交通功能
     由于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就必然产生了城市的通勤。技术决定论者认为随着远程工作的盛行,城市有形的物理交通将被无形的电子化交通所代替,因此,城市的交通功能将会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是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仍将存在,依然需要交通。不少学者认为,网络技术将增加城市的交通量。概括起来主要有:①人们的居住与工作相距更远,虽然可以减少通勤次数,但并不能减少通勤距离;②人们可能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活动的通勤;③由于人们通勤时间的错开,也能增加人们潜在的通勤量;④远程工作者更倾向于私家车而取代公共交通;⑤由于车载工作台的运用,人们可以利用在路上时间进行远程工作,从而导致道路交通的拥挤。近年来,西方国家过度的依赖私家车,不发达的公共交通导致了通勤时间增长,通勤里数增加,城市总通勤量居高不下,为上述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中国学者研究得出,上海市的交通量同信息技术(电话)呈负相关关系,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使城市总的交通量呈下降趋势。
     1.2 影响城市的居住功能
     随着未来工作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区的功能将会多样化,社区的形态将会发生改变,社区的边界将会更加模糊。虚拟社区与物质社区相融合,出现了许多如电子村落的新型社区类型。信息技术使得某些衰落的社区获得了新生的机会,如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高层建筑增加了吸引力。信息时代的住宅不仅是一个休憩场所,还是一个活动中心。住宅公寓需要提供接待室、会议室和其他家庭办公室无法具备的专用设施。信息时代住宅的吸引力不再是卧室的大小,而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带度 (网络速度)。居住空间将会更加集中在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乡村地区,这些地区将会吸引那些可以自由地进行远程工作的白领阶层人士到此居住。
     1.3 影响城市的工作功能
     信息时代的工作方式将出现更加分化的趋势,人们不但可以在传统的办公室工作,还可以居家工作,或利用车载台在旅行中工作,后两种被称为远程工作。从事远程工作的男性多于女性,任职者多是社会地位高、待遇高的管理、研究、销售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当然也有很多常规和低工资的职业,如数据处理和秘书职业等。然而,从雇主的角度看,远程工作不利于进行有效的管理;从雇员的角度看,远程工作也不利于员工之间的交流,从而使得传统的工作场所依然需要。即使是职业管理人员和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一周中有两天以上进行远程工作被认为是低效的。
     2、现代城市功能的主要特征
     2.1 信息中心化
     现代城市是各类科研机构和各类人才的套萃之地,是研究开发新技术、试制新产品的主要基地。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一些新建的城市,如美国的硅谷和日本的筑波,规模不大但能量极大,不仅是国家的科技中心,甚至是世界性的科技中心。城市的这种科技中心作用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的信息源、信息量急剧膨胀,信息的开发、搜集、处理、存储、传输手段日益现代化,人们的活动对各类信息的要求和依赖性日益增多,信息产业化已开始成为现实,城市作为信息中心的功能也逐渐突出起来。
     2.2 网络中心化
     信息通讯被认为是信息社会影响城市经济活动集聚的首要因素。城市信息中心化的直接原因就是城市的信息实现了网络化,使信息资源积聚于小小的方寸之地。21世纪的城市群空间关系正在由网络取代传统城镇体系的等级观念,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在群体空间中的等级与作用不仅取决于其规模和经济功能,而且也会取决于其作为复合网络连接点的作用。
     2.3 组织中心化
     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对于中心城市而言,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中心地位的作用,不再仅仅取决于自己在这些方面的雄厚实力,而是要看能否凭借自己雄厚的实力,特别是在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实现对上述领域各类活动流程的有效调控和组织。
     2.4 创新中心化
     在历史上,城市一直是创新的来源,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旺盛所在;历史上城市的创新主要有文化的+智能的、技术的+生产的、技术的+组织的三种;工业革命以来,第二、三种类型的创新与日俱增,中心城市则使第三种益发重要。在20世纪,第一类及第二类的创新已经有混合的趋势;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三种城市创新混合的情形也将出现,而其中信息技术的+调控组织的城市创新将扮演最关键的角色。
     3、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
     3.1 对城市中央商务区(CBD)的影响
     一些学者针对近年来世界城市出现的多中心趋势,对未来CBD的前景表示担忧。他们认为信息加工和服务的高级产业仍然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并对世界城市的集聚效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另一些学者认为未来CBD仍将继续繁荣。而还有一些学者对部分城市的CBD和郊区的办公用房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郊区的边缘中心是城市CBD的再造,并不是CBD低档办公职能的扩散和外迁。
     3.2 城市功能分区的重叠
     工业时代,由于工业污染使城市有明显的功能分区,人们每天的生活都由各个分区中的片段穿插起来组成,通勤占用了大量时间。网络时代,家庭办公、电子购物、网络会议、网上学习等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产生,使得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集居住、工作、休闲于一体的网络化多功能社区将会出现,人们可以轻松地完成工作、娱乐以及购物等活动,不必成天在拥挤的城市之中穿梭。这样,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城市土地空间的使用出现兼容化。
     3.3 城市空间内部结构的不均衡现象
     一般认为,城市的CBD可能会衰弱,城市的中心区由于居民的文化素质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差距可能面临更大的衰弱。未来最有增长潜力的是城市的边缘区(近郊区),将会是城市里工作机会和投资最活跃的地区,而远郊区也可能面临着与中心区同样的命运。这种不均衡现象可以从网络IP地址的分布不均得到解释,国外有人对都市区IP地址密度和地理分布进行了不同空间尺度的研究,解释了城市空间内部结构的不均衡现象。
     3.4 城乡一体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城乡差别将不断缩小。未来判别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将不再是农业时代的城墙,工业时代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而是信息时代的信息基础设施。随着通讯技术的改进,未来农村地区可以通过无线通讯系统、卫星通信系统以及利用原有的供电和电话线等进行远程数字通信,使农村地区可以享受到城市中的服务(如教育、医疗和其他服务),这就使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在缩小、中心区与外围区变得越来越模糊。城市与农村相互交错,城市将溶解在农田中,农田将进入城市核心区,并且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3.5 网络时代的城市体系
     网络城市并不等同于世界城市,它是那些有高容量的Internet骨干网并在高素质的劳动者当中普及的都市区。
     4、对未来城市规划的思考
     4.1 城市管理体制的革新
     中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制是在借鉴四方发达国家工业社会时代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据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在划定地块的基础上,确定强制性标准,如容积率、绿化率、高层限制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空间结构受到挑战,各功能分区不断融合,城市不断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建立在功能分区基础上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体制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4.2 城市增长极的重新思考
     网络时代的CBD作为城市增长极的作用正在受到挑战。信息时代的城市应该考虑新的城市增长极,如电子信息港和信息特区。电子信息港通过卫星和光纤系统集中联结高新技术办公园区,可以通过集聚规模效应为中小企业提供廉价的信息服务,使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信息特区通过提供高密度的网络联结,成为中小型信息企业的孵化器,西方国家通常通过建立信息特区来重新振兴衰落的中心区。
     4.3 注重城市的绿色设计
     《21世纪议程》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将有60%的人居住在城市。如果按照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很快就会走到尽头。但信息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希望,未来的城市将是精练和绿色的。网络时代的城市交通并没有减少的趋势,在设计城市的时候,减少总通勤量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目标。有学者设计了一种新型城市:由紧凑的、多功能的、小规模的社区组成的多中心城市,其间由便捷高效的交通和通信线路联结在一起,这些社区可以沿公交干呈线型排列,通过对住宅、工作场所和服务设施进行重新组合,在步行、机械交通和通信之间找到一种更为持久的平衡。另一种概念是通勤廊道,设想在通勤主干道的附近设立远程工作中心,并且鼓励避开高峰通勤,可以使得信息化与交通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可以缓解高峰阶段的道路拥挤。设立远程工作中心的花费远低于用于道路拓宽所需的费用。
     在从工业城市转向信息城市时,并不会产生破坏性后果。电子设施往往分散布置,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并不产生污染,还能同环境相互适应,因此,有机会重新设计、规划、创造我们的城市。
     4.4 注重非物质空间规划
     信息网络在改变有形的城市物质空间的同时,也在改变城市的无形空间,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将会使传统的家庭关系更加亲密和睦,使邻里关系、社区精神得到加强,而使传统的同事、合作伙伴等工作关系有所疏远。网络社会将加剧城市社会的分化。信息的贫富差距将比以往财富差距更加悬殊。无论从国家、地区、城市内部来说,还是从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等诸多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城市规划管理和决策者应该正视这个差异,努力缩小这种差距。
     利用网络技术提高规划设计水平。虚拟现实建模语言可以实现三维信息的网上传播,并还可实现实时三维动画模拟。这种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可进行公共参与项目评议、专家评审和预景研究等,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孙世界。信息化城市:信息技术与城市关系初探[J].城市规划,2001(5)
     2、刘红,真虹。信息技术发展对械市交通客流量替代作用的定量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9)
    
     (来源:论文网   作者: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