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动态信息(11)
[ 2010-07-28 ]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动态信息(11)

(2010年6月15—30日)

    一、两江新区正式挂牌 
    6月18日,我市举行两江新区成立大会,并为两江新区揭牌。两江新区包括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可开发建设面积550平方公里。国务院批复文件明确提出:两江新区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要着眼于建设内陆开放经济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二、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助推我市增收脱贫工程
    近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达我市2010年度中央扶贫资金计划,分配我市中央财政扶贫资金64060万元(含预下达资金34455万元)。这笔资金将集中用于我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贫困村,重点向“两翼”贫困地区、老区、民族地区和灾区倾斜,助推我市“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和整村脱贫工程。我市“两翼”有15个重点贫困区县、1621个贫困村、32.2万贫困户,是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力争到2012年,实现“两翼”贫困户增收万元以上,1000个以上贫困村整村脱贫达标,完成扶贫移民搬迁10万人以上,贫困农民转移就业30万人。
    三、金融改革创新
    重庆农商行在全市率先启动农房抵押贷款。为大力支持“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实现3年发放贷款200亿元、支持200万农户增收万元目标,市农商行继去年在全市金融机构中率先推出林权抵押贷款后,最近又率先启动了农房抵押贷款试点。该行在石柱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县农委、县国土房管局联合出台了《石柱县农村居民房屋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拥有农村住房所有权的农户经所在村委会同意后,均可用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贷款额度最高可达房屋评估价值的60%,期限最长3年,并实行利率优惠。同时,注重贷款风险防范,坚持选择信用好的农户、前景好的项目、条件好的房源,积极  争取国土房管部门支持,做好抵押房屋确权登记,规避信贷风险和法律风险。
    搭建农村土地整治信用平台。市国土房管局与部分商业银行签订了农村土地整治金融合作协议,共同搭建起了农村土地整治信用平台,对促进城乡统筹改革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合作协议,中国工商银行重庆分行、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招商银行重庆分行、重庆银行等6家商业银行分别向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中心提供授信支持或意向性融资,用于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与此同时,各商业银行还将成立专属的金融服务团队,为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中心提供有关金融服务。
    四、区县改革
    渝北区四项措施加快建设西部城乡统筹示范区。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机制。两年内新建寄宿制学校70所,实现标准化、寄宿制农村中小学校全覆盖;健全区、镇街、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每千人床位达到3张以上;新建村级综合文化站51个,实现村社文化中心全覆盖。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2012年内,实现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7%以上。三是建立统筹发展的土地利用制度。以农业园区拓展区、环山公园为载体,鼓励农户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  2012年内培育1万户以上农业专业大户。四是建立服务“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两年内建成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各5家以上,30%以上的行政村拥有农村商业银行网点。
    永川区金龙镇“四道加法”做大绿色蔬菜产业。一是“推介+服务”,巧借外力。成立现代农业园区综合服务办公室,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以绿色果蔬产业为主推项目。目前,园区有公司2家、大户10户,流转土地2000亩,年产量可达8000吨。二是“公司+公司”,集聚内力。以地农公司和翠谷公司为龙头,将园区内10家大户组织起来,成立“地翠蔬菜产业协会”,在品种选择、种苗培育、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反季生产等方面统一把关,同意生产标准,共享市场信息,共用销售网络。通过“台湾农友甜玉米”等5品种无公害认证,完成“蔬菜香”商标注册。三是“公司+农户”,激活民力。组织农户与两家龙头公司签订合作合同,为农户提供种苗、农药、肥料和技术指导,农户按标准要求种植蔬菜,由公司按市场价同意收购后结算扣除种苗等成本费用。力争年内培育大户8户,发展散户25户,壮大蔬菜基地规模500亩,增加蔬菜产量1500吨。四是“公司+支部”,深挖潜力。成立园区党支部,将培植产业、发展产业、技术介绍、经验交流等内容纳入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之中。设置党员技术服务岗、致富示范岗、纠风调解岗,在深挖绿色蔬菜产业的致富效应、维护园区良好生产秩序等方面,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地企和谐发展。
    铜梁县制定实施20万农民万元增收计划。一是推进“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建设30万亩优质粮油基地,打造国家级产能县,稳定粮食产量35万吨以上。二是新建无公害蔬菜基地3万亩,重点打造6个万亩基地镇和2个规模化蔬菜标准园,年产蔬菜50万吨。三是抓好生猪、水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标准化规模养殖,重点打造3个核心区、10个养殖示范基地和2个加工基地,生猪年出栏70万头、水禽出栏2000万羽以上。四是抓好30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重点建设16个万亩基地乡镇,年采竹木20万吨。五是建成以安居涪江流域和小安溪流域为核心的高效生态桑园万亩示范片2个,养蚕农户4.2万户,实现行业总产值2亿元。六是实施吨鱼万元、稻鳅双千、亲本换代和观赏鱼产业化等四大水产工程,培育市级商品鱼养殖基地2个,水产品产量2万吨。七是发展林下经济示范户、畜牧养殖大户、蔬菜种植营销大户、特色养殖水产大户、休闲观光业发展大户各1000户,新增农业产业工人5万人。到2012年底,使全县2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9年的基础上增加1万元,其中2010年增加3000元,增长15%。
    石柱县多项措施加快“重庆市统筹城乡信息化体系试点县”建设步伐。一是县上成立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协调中心,涉农部门成立服务中心,乡镇成立服务站,村、居委、社区成立服务点,配备专(兼)职人员和设备。二是多方筹资4亿元,确保2010年在所有乡镇和部门实现办公自动化,农村信息化覆盖农户70%以上,80%的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扩大市场份额。三是在2个乡镇开展农村信息化试点,在辣椒、黄连等2个农业主导产业开展产业信息化试点,构建农民与专家库的信息交流平台。四是投资5000万元安装完成煤炭计量系统、瓦斯监测系统,力争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0%。五是整合公安、市政、交通、学校、医院、小区等视频监控设备,增设盲区监控,实现“数字城管”。六是县财政将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补贴乡镇及行政村的建设费用。

            (来源:市发展改革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