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动态信息(23)
[ 2011-01-25 ]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动态信息(23)

(2010年12月16—31日)

    一、对外开放
    务部助力我市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12月底,市政府与商务部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决定深化部市合作机制,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促进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使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重庆商务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主要内容是:支持“两江新区”在发展外贸、外资、国内市场流通等领域实行先行先试政策;协调建立货物、资金、信息“贸易直通车”;支持重庆发展电子商务全球在线B2C跨境贸易直销模式;支持重庆市十大品牌展会建设,提升品牌展会现代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支持重庆重点企业在西亚、非洲等重点地区承接工程项目;指导编制发展规划,支持服务外包公共平台建设。
    二、户籍改革
    农转城人数突破145万人。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自8月15日全面启动以来,截至年末,全市农转城人数达1453686人,整户转移365813户,平均每天转户10458人。地域分布相对均衡,转户进城人员落户进入1小时经济圈的815028人、渝东北地区的316779人、渝东南地区的321879人,分别占56.1%、21.8%、22.1%,人口聚集情况符合改革预期。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已转户进城人员中未成年人218857人,农村劳动年龄段人口744400人,老龄人口490429人,分别占15.1%、51.2%、33.7%。
   三、金融改革
     我市加快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12月29日,4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金融机构相继开锣,对重庆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有着重要作用。我市第七个要素市场——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正式成立;由重庆股份转让中心与深交所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中国(重庆)路演中心”成立;重庆药品交易所鸣锣开市,全市公立医院都将在此采购药品、医疗器械;重庆化医集团公司设立的我市首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化医控股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正式开业,重庆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从6类增加到7类。
    四、住房保障
 农民新村建设、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开工农民新村523个,建设巴渝新居57348户,启动改造农村危旧房120773户,分别占年度计划的104.4%、114.7%、120.8%;竣工农民新村501个,建成巴渝新居52485户,完成改造农村危旧房116257户,分别占年度计划的100%、104.4%、116.3%。
    五、公共服务
 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近日,教育部确定重庆市、山东省、湖南省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试点区将进行五项改革。一是明确政府责任,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规范管理,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三是探索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四是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五是系统改革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六、区县改革
    南岸区统筹城乡取得六大成效。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全年投入农业生产发展资金92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2010年,南岸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9000元,连续10年位居全市第一。二是重点培育花木、优质水果、观赏鱼三大主导产业,建成10000亩花木生产基地、10000亩枇杷基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马颈观赏鱼基地;三是成功举办江南枇杷节等节庆活动,促进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四是做优做强吴小平葡萄、迎龙观赏鱼等品牌,培育市级农产品品牌3个,市场销售额达1亿元左右;五是改善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全区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95%,通达率达100%,基本实现人行便道户户通,在全市率先实现病险水库、人饮工程整区销号目标;六是广辟渠道,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4.8万人,农民务工收入达5亿元。
    垫江县深化农村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深化流转体制。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契机,建全宅基地补偿激励机制,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2万亩,其中规模经营8万亩。二是探索联合模式。试点村企联合、村企融合模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优质粮油规模化经营,发展优质稻30.2万亩,建设优质玉米生产基地20万亩,建设优质小麦及杂粮生产基地46.8万亩,粮食商品率提高到40%以上。四是健全激励机制。在工业园区建立返乡创业园,在城区内创建再就业一条街,对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给予贴息,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万户,新发展非公有制企业2000户,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万个。
     江北区社会民生呈现五大变化。一是全域充分就业快速推进。累计新增就业15.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下。二是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十八中、徐悲鸿中学等一批重点学校建设顺利推进或基本建成。三是卫生事业取得新突破。在全市率先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率先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成功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立的“社区家庭医生”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四是文化事业全面发展。2万平方米的区文化艺术中心即将投入使用,“观音桥广场文化之声”成为全国知名文化品牌,重庆市书刊交易市场顺利开业。五是社会保障实现高水平的全覆盖。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
    渝北区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网络终端。渝北区全面完成市里下达的2010年100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网络终端(农资)建设的目标任务。建立了农村商品销售数据库,方便农家店进销存管理,终端具有商品流通、金融、通讯、信息服务功能,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用卡环境,弥补了农村金融网点不足的现状,是完善镇村商贸流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今后两年内渝北区将在各镇村实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网络终端的全覆盖。
 

(来源;市发展改革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