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江津市特色农业的思考
[ 2003-09-09 ]

New Page 1

加快发展江津市特色农业的思考

彭远华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和 难点也在农村。根据全面小康社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测算,重庆江津市未来17年农 民人均纯收入需保持年均6.3%的增长速度,而江津市近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仅有 4.7%。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提供的有利机遇和广阔空间,着力打造好江津的特色农业,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一、江津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 场的农业产业。江津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物种资源多样,具有发 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江津市特色农业已有一 定 基 础,2002年 全 市 粮 经 比 达 到 了65:35,在粮食种植面积中,优质粮油占68万亩,优质率达50% 。已建成11个特色农业基地(花椒、渝津橙、龙眼荔枝、蚕桑、苎麻、青果、中药材、无公 害蔬菜、良种生猪、节粮型牲畜、热带鱼),4大农业开发示范园区(津马线、仙池坝、艾坪 山、临峰山),产业化步伐加快,培育龙头企业142家,其中重庆市级6家,江津级37家;农 业业主275家,农业专协会、商业合作组织96个,农业经纪人2万余人,“公司+农户+基地 ”型产销模式逐步建立,全市有一半以上农户按订单需求进行生产,订单合同金额达3.5亿 元。被确定为重庆市10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基地县市,重庆唯一农业结构调整综合示范县 市。

  当前江津市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产品优质率低、品质较差,农业的发展越来越 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较弱;标 准化制度及农产品检测系统尚未建立。最突出的问题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发展滞后,发达国 家农产品加工的数量一般占农产品总数的80%,而江津市不到10%;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 相当于农业产值的2-3倍,江津市 2002年不到30%,而且有相当一部份是“两头在外”(原 料外购、产品外销)型食品工业;我国部分特色农业发达地区,食品工业产值已占本地工业 产值一半以上,江津市还不到10%。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重庆市的产业化进 程,也影响了全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二、江津特色农业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发展特色农业,要因地制宜,立足江津市农业资源优势,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区域特色 ,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的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依靠科技,培育名牌,走集约化生 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认真把握好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优化农 产品区域布局、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三个环节,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 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高起点和跨越式发展。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应把 握以下四点:

  1、着眼发挥比较优势。江津市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独特的自然 地理条件,全市以长江、綦河、笋溪河为主的36条大小河流形成的河谷气候,以及从179米 到1709米巨大海拔高差形成的立体气候环境,是粮油及经济作物生长的最适宜区之一,江津 是全国商品粮、生猪生产基地和柑橘最适宜生长区域。二是独特的品种资源,江津市的“九 叶青”花椒、锦橙均是全国同类产品中的最优品种之一,且已初具规模,全市花椒种植面积 已达35万亩,是全国最大的青椒种植基地,也是全国继甘肃武都、陕西韩城之后的第三大花 椒种植基地。柑橘种植面积已达16万亩,已有锦橙、渝津橙、利橙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 牌产品,产品品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花椒和柑橘分别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和948项目,是 江津市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首选产业。三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程度高 的优势农业。生猪产业是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江津市是传统的养猪大市,年出栏生猪 及猪肉产量位居重庆各区县之首。大力发展生猪对于转移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 充分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它如长冲热带鱼、南方早熟梨、柏林和永兴的优质肉 羊、南部山区的苎麻和金银花、石蟆的青果等均是重庆市具有区域特色、并具良好发展潜力 。四是具有较好的区位条件,江津位于重庆特大城市郊区,为该市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最广阔 的市场空间,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以蔬菜为主的城郊型农业,以花卉为主的观 光型农业。

  2、突出发展重点。综合分析江津市资源优势、生产规模、市场区位、产业化基础、环 境质量等条件,江津应重点发展3个优势产业和9个特色产业。首先,对花椒、柑橘和生猪, 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发展基础好,符合国家及重庆优势产业导向,应作为全市重 中之重,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其次,对于笋竹、中药材、青果、罗非鱼、苎麻、花卉、蔬 菜、南方早熟梨、蚕桑等产业,有地方区域特色,具有一定市场潜力和发展基础,对江津市 发展城郊型、观光型农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有较好作用,应加强指导,优化镇区布局, 加大产前、产后扶持力度。

  3、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优化区域布局。针对江津市立体气候明显,水、光、温、热 资源条件各异,区位条件优劣不一的实际情况,要因地制宜,按照城郊、浅丘、深丘三大类 型进行特色产业布局。城郊区域:该区域以河谷、阶地、平坝为主,海拔在300米以下,土 壤肥沃,交通条件好、经济发达,地处城区及近郊,具有较好的区位条件和市场优势。重点 区域为津马线绿色经济走廊及沿长江两岸低海拔地区,该地区优行布局具有比较优势的品种 ,如晚熟柑橘、瘦肉型生猪、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业基地以及农业园区,发展城郊型、观光 型农业。浅丘区域:该区域海拔在300-650米之间,重点区域为綦河沿岸、渝东公路沿线, 该区域土壤肥沃,交通条件较好,户均耕地在5亩左右,是全市主要的粮油生产基地。该地 区经过近几年结构调整,有较好的基础。重点布局花椒基地、瘦肉型生猪大户饲养基地,无 公害蔬菜基地、蚕桑基地、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深丘和山地区域:该区域主要包括“ 三大槽”(龙门槽、华盖槽、碑槽)和“三山”(四面山、猫山、骆来山)和永六片区。海拔均 在650米以上,多为长江支流水系的源头,属重点保护地区;该地区耕地较少,交通不便, 经济条件差,全市大部分特困村和贫困人口集中在该地区,但该地区林业、水利及旅游资源 丰富,是中药材、肉羊、笋竹、苎麻生长适宜区域。

  4、按产业化进行建设。针对江津市农业产业化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薄弱的实际情况, 着眼于全市特色农产品整个产业的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形 成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区。要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加大加工 环节和销售市场的引导力度,加快建立技术和标准化体系,尽快形成“产加销”、“贸工农 ”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1、总体思路:加快商品基地建设,加大龙头企业扶持术力度,加强引导农产品加工、 流通环节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重点发展优势品种:晚熟 柑橘、花椒、优质瘦肉型猪;扶持局部区域特色品种:笋竹、中药材、青果、罗非鱼、苎麻 、花卉、蔬菜、南方早熟梨、蚕桑等9大品种;在稳定和安全的基础上,优化粮油生产结构 。

  2、发展目标:经过5年的努力,把花椒、柑橘和生猪培育成在国内、国际市场有较强竞 争力的优势农产品,每个产业培育1家年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形成3-5个具有区域特点 、知名度高的产品品牌,建立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出口基 地,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形成农村经济支柱,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推动农 村经济快速发展。长远目标是:构筑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形成科学合 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四、江津特色农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1、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是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要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 良种供应设施、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等建设。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标准化管 理,提高产品质量,创立一批特色品牌产品。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培训,推动标准 入户,为了保证工作落实,农业主管部门应建立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安全机构,专门负责标 准制定和推广,农产品安全检测。

  2、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载体。 要落实各级政府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依托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 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各种农业协会的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农业协会在传递市场信息、推广先进技术、组织市场开发等方面中介和桥梁作用。 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 营。

  3、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投入。要积极争取中央及重庆市级投资,加大农田基本建设 、旱作节水设施和保护性耕作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特色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培育 、开发和推广。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资金投入。要创造良 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鼓励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投资特色农业。结合退耕还林、水土保 持、节水灌溉、农村沼气工程等西部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加大对特色 农业的投入。加强市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特色农业专项发展资金,对特色农产业基础设施建 设进行直接补贴,加大对龙头企业及种植大户的扶持力度。对现有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整合 ,相对集中布局,优先用于扶持优质农产品及其产区的发展。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抓好良种引进和选育扩繁、农产品加工保鲜和 储运、农业生物灾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普及和推广应用,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开 发力量,建立多层次的技术成果推广中心和服务网站,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作用,完善农业 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全市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辐射周边区县的大宗农产品批发市 场,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检测论证体系。切实加强和改善 农村金融服务,增加对农业和农户的信贷投入。大力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产前、产中、产 后服务组织和中介组织。面向农村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农村培养适用人才,提高农业 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5、切实加强对特色农业发展政策支持和宏观指导。抓紧落实国家和重庆市有关优惠政 策,针对确定的优势产业和本地特色产业,抓紧制定一批优惠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 特色农业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尊重农民意原,保护农民权益。 要充分利用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加强对本地特色农产品的保护。根据非均衡发展原则 ,抓紧制定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加强对各镇发展特色农业的指导,优化区域化布局。

(作者单位:重庆江津市计委)

 

来源:《重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