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旅游业涵盖极其广泛,是一国或一地区国民经济中具有很强关联性和综合性的产业。从关联性而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旅游的外部环境基础,创造了多样的旅游需求,从而推动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同时,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对相关产业的巨大拉动作用;从综合性来看,旅游业是“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的融合,而且它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也是全方面的。基于这些要求,我们从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出发,结合瑞士洛桑国际发展管理学院(IMD)国际竞争力理论,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该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市的旅游竞争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为了解其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提高旅游业竞争力水平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
一、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旅游业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系统,构建一个简明综合的地区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如统计理论、经济理论等)为依据,以较少的综合性指标,规范、准确地反映旅游业强省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2)系统性原则。指标设置要尽可能全面反映旅游业竞争力的特征,防止片面性,各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各有侧重,形成有机整体,从不同角度反映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实际状况。
(3)动态性。提高旅游业竞争力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因此,指标体系既要充分考虑旅游业竞争力系统的动态化特点,又能综合反映旅游业竞争力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便于预测和管理;同时,又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指标体系的相对稳定性,不宜频繁变动。
(4)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可操作性强的方案,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数据,指标的经济含义要明确,口径要一致,核算和综合方法要统一,以达到动态可比,保证指标比较结果的合理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选择了23个指标来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见表1)。
1、行业实力
要反映一个产业在宏观经济中的发展程度和竞争力水平,首先就要着眼于该产业的经济实力;而反映一个产业经济实力的主要方面就是其创造增加值和财富的能力,以及其产业规模大小和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因此,这里我们选取了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旅游业固定资产总额、旅游业基本单位数和旅游业从业人员总数四个总量指标来衡量各省市的旅游业经济实力。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缺乏各省市旅游总收入(包括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完整统计数据,此处采用了国际旅游收入来代替。一方面由于国际旅游(即入境旅游)是中国旅游业中首先发展起来的,而且目前在各省市旅游业中仍占较大比重;另一方面是取决于数据的可得性和精确性。
2、市场竞争力
仅仅从一个行业的现有实力来了解其发展水平和状况是远远不够的,要客观综合地评价该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和发展趋势,还需要对市场的需求情况和结构即市场竞争力作进一步分析。市场需求是市场发展的两个动力之一,在经济学中,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愿意并能够以一定的货币支付能力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数量。旅游需求则是指旅游有效需求,即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闲暇时间的人们愿意按照一定价格购买旅游产品的数量。一个国家、地区或者旅游企业常用的主要旅游需求统计指标有旅游者人次、旅游开支、旅游者停留天数等。此处,我们还选取了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入境旅游者平均停留天数、入境旅游者人均天消费和旅行社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四个指标。因为目前我们无法获得各省市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的确切统计资料,所以采用旅行社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作为替代,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各省市的国内旅游情况。
3、企业竞争力
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便是企业竞争力。供给与需求二者的矛盾运动过程就是经济的运行过程。市场上产品的供给通常主要由该市场上的企业通过其经营活动来实现。产业要发展,关键在于产业中主体企业的竞争力发展。就旅游经济而言,旅游市场上产品的供给主要由旅游企业提供。因此,旅游业经营效益的好坏就取决于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强弱。
我们选取了五个常用的经济指标:旅游企业营业收入、旅游企业利润率、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旅游企业人均实现利税和人均实现利润。其中,第一个指标主要是从总量和规模上来衡量企业的经营状况;第二个指标———利润率则是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角度反映企业实际盈利情况;另外三个指标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旅游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模式。
4、基础竞争力
产业的基础竞争力分析旨在考察产业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旅游业的基础竞争力分析包括众多方面,诸如产业的固定资产规模、从业人员结构及其后备人力资源。关于基础竞争力的评价,我们主要从旅游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原值、自然保护区个数、旅游院校数和旅游院校学生数来衡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资料的局限,此处采用各省市的自然保护区个数来反映其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鉴于我国旅游产业以自然景区为主要卖点并发展较为成熟的市场情况,该指标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至于有关旅游院校个数和学生人数的指标,旨在考虑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竞争力。
5、环境竞争力
因为现代旅游产业是一个大旅游的概念,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当地的经济水平、交通设施、通讯设施以及健康、生态环境情况等诸多方面的完善程度都会对该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促进或者制约作用,而且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均会对其前景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决定性作用。本部分就是从旅游产业发展的外部大环境来衡量其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潜质。选取指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旨在反映该地的总体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全社会客运量和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数量———衡量一地的交通基础设施情况;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体现市政建设和旅游环境;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数———旅游业竞争力分析所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
在计算方法上,我们采取IMD所采用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对各构成指标、各个评价要素进行打分、排名。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求标准化数据的标准正态概率分布;最后,对概率值进行加权汇总。在计算过程中,对有关指标做了同一化、规范化处理。计算所得31个省市上述五大方面的竞争力得分以及排名情况见附表。
二、全国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图1显示了采取上述23个指标构建的指标体系以2001年数据为基础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旅游业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的总体排名情况。从最后排名结果来看,北京市名列首位,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为79.43;其次是江苏和上海两省市分列第二、三位,得分均在70以上;青海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排名相对靠后,其中后者得分最低仅为22.69,不到第一名北京市得分的三分之一。全国各省市旅游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平均水平为47.33。
具体观察全国31个省市旅游业竞争力的排名情况,不难发现: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浙江和山东等六个经济发达省市得分在60~80之间,处于第一梯队;辽宁、福建、云南、湖南、四川、湖北、广西、安徽、黑龙江、河北、河南和天津等12个省市处于第二梯队,得分在40~60之间;其余13个省市---重庆、海南、西藏、贵州、吉林、内蒙古、新疆、江西、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处于第三梯队,得分在20~40之间。
各梯队包括省市以及其各子要素竞争力得分情况分别见表2及图2。从中可以总结出我国各省市旅游业竞争力的发展水平差异及其地区分布上存在如下特点:
1.我国各省市的旅游业竞争力存在明显差距,而且各个梯队都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第一梯队所包含省市均属经济较为发达、交通便利的省市,平均得分接近70,远远超过第二、三梯队;第二梯队得分为49.52,与第一梯队相差超过20分,所含省市地理分布较为分散,旅游发展存在不同的优劣势;第三梯队平均竞争力得分仅约为第一梯队的二分之一,多为西部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2.下面的雷达图(图2)直观地显示了三类地区在综合竞争力的五个子要素竞争力得分的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五个子要素的得分差异方向也和综合竞争力完全一致,即五个方面的得分均是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其中,第一梯队与第二梯队在各项得分上的差距要明显大于第二梯队与第三梯队的差距,而且各个要素上的差距也有所不同。第一、二梯队在企业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及行业实力三个方面差距较为突出;第二、三梯队则是在行业实力和基础竞争力两个方面相差较为显著。
三、全国旅游业竞争力的区域竞争分析
根据中国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结果,我们可以详细分析全国31个省、直辖市旅游业竞争力五大子要素的区域分布及其差异特点。
1.行业实力
从各省市旅游业行业实力排名情况来看,全国平均得分水平为47.33,最高分是广东90.83分,最低为西藏16.45分,仅为最高得分的五分之一。第一梯队中除上海以外江苏、北京、浙江、山东几个发达省市均排在广东之后位居前列,上海的行业实力排至第八位;而四川、湖北两省则分别凭借旅游业从业人员总数和旅游业基本单位数的优势跃居第六位和第七位;此外,福建省依靠地理优势和历史原因使得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排名全国第四以及从业人数排名第二而挤进行业实力前十名,位居第九,旅游业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宁夏、青海等省市排名较为靠后,与综合排名情况相似。
总体而言,全国各地区的旅游业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从表3所列出前述三个梯队在行业实力的各个具体指标上来看,三类地区在行业实力上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第一梯队与第三梯队相差近50分,高居五项子要素的榜首。第一梯队的六省市行业实力得分为76.53,远远高出第二、三梯队的平均得分(53.09、27.06)。其中,旅游业从业人员总数和旅游业固定资产总额两项上三个梯队的差异较为显著,第一梯队的旅游业总体上已经形成产业规模,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既具有产业发展的历史积累,又为本地的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旅游业基本单位数一项上第二梯队得分略高于第一梯队。尽管目前全国31个省市中超过一半的省市都将旅游业列为自身的支柱产业,但从行业实力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业要从新兴产业进一步成为支柱产业是需要一定时间和各方面共同努力提高旅游业竞争力从而才能实现的。
2.市场竞争力
行业实力从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来评价其旅游业竞争力强弱,而市场竞争力则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衡量一地旅游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该指标与行业实力对综合竞争力的贡献率都较高(二者与综合竞争力的相关系数均接近0.90)。从各省市市场竞争力排名情况来看,上海得分最高为87.28,其次是江苏和北京两省市,得分都在80以上;此后的省市得分便与前三名拉开较大差距,第四名浙江的市场竞争力得分降至68;辽宁和福建两省紧跟浙江其后,前者在入境旅游者平均停留天数和人均天消费上都具有明显优势,而后者则是在国内外客源人数上占据优势;甘肃、海南和青海等省位居最后,得分仅为全国平均水平46.42的一半或者不到。仔细观察,市场竞争力得分较高的省市在留住入境游客和促进其消费上大多具有优势,而在该项指标上得分不高的省市尽管可能在接待人数上占据明显优势,但由于上述两项的低分导致结果并不理想。广东、山东两省便是很好的例子,尤其是广东省在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和旅行社接待国内游客人数上均排名第一,但由于入境旅游者平均停留时间短和人均花费相对偏低导致市场竞争力排至第七位。可见,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是"质"---留住游客拉长其在当地的停留时间并促进游客消费从而增加旅游收入,而不是盲目着眼于"量"---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
从表4三个梯队的比较来看,三者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各项指标得分均呈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与综合竞争力的排名情况相似。四个指标中以入境旅游者人均消费和旅行社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二者的梯队差值相对较大,而且第一梯队与第二梯队之间的差值要大大高于二、三梯队之间的差值;三个梯队在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和入境旅游者平均停留天数上处于不断缩小差距的趋势,进一步证明了今后旅游市场的发展重心应该向“质”上转移。
3.企业竞争力
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主体企业的发展。一地旅游业收益的好坏取决于该地旅游企业经营的好坏。从全国31个省市的得分排名情况来看,各省市的企业竞争力差异十分明显,排名第一位的上海得分高达92.57,几近于最后一位宁夏得分的十倍,同时也超过排名第十位山西的得分41分之多。上海市各项指标中除了旅游企业营业收入外的其他四项指标均排名第一,旅游企业的集约型经营使得其占据了明显的经营效益优势和利税优势,从而使其旅游产业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北京紧跟上海之后,位居第二,得分也在90之上;其次广东、湖南、浙江、江苏、广西、四川、安徽和山西等省位居前十。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和山西两省区,前者主要依靠旅游企业收入总量排名第二而使得企业竞争力的总体得分提升,实际上其余四个指标的得分都不太高;山西是属于第三梯队的省市中唯一一个跃居前十位的省份,其旅游企业人均实现利税、利润和旅游企业利润率都排名较前,旅游企业竞争力相对较强成为山西各项竞争力中最为突出的一项。与此同时,青海、云南、湖北、海南、陕西和宁夏企业竞争力的得分不到40,尤其是综合排名第九位的云南省其旅游企业存在严重的亏损,人均实现利税、利润和企业利润率都排在后方。
再来比较三个梯队的企业竞争力差异,总体差距趋势与综合竞争力相似(见表5)。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三梯队在该项上的差距不到8分,在五项要素中相差最小,而第一、二梯队相对差距则较大。可以说,第一梯队的企业由于本地经济较为发达、企业发展管理较为成熟因而使其旅游企业的总体营运水平相对较高,同时,第二梯队省市虽然旅游业的发展十分迅猛,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市场,但大多仍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企业经济效益不够理想甚至亏损严重,因此在企业竞争力上体现不出比第三梯队显著的优势。
4.基础竞争力
从旅游业的基础竞争力情况来看,各省市的差异较前面三个要素稍小一些。北京位居首位,得分77.93,辽宁和云南两省紧跟其后,得分均在70以上;第一梯队中除浙江和广东两省未能进入前十名,其余均排在前列;河北、山西、青海和宁夏四省得分未到30,排在最后。之所以部分第二梯队的省份排名进入前十位,是因为这些省份大多在自然保护区资源和旅游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原值上占有明显优势,具有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和潜力,因此,如何在现有的硬件设施基础上将未开发或者已开发但不成熟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地评估、规划与开发并推向市场成为其旅游业发展的亮点和创新所在。
比较三个梯队的基础竞争力(见表6),一、二梯队之间的差距缩小到10分以内,是五项子要素中差异最小的一项,这既与所选取的指标特点有关,也反映了第一梯队整体在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上占有优势而第二梯队则总体上在自然资源上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与前面三项要素得分排名不同的是,基础竞争力所含的四个指标分梯队排名与综合竞争力排名存在一定不同。第三梯队的旅游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原值得分(44.52)超过了第二梯队得分(42.34);第二、三梯队的自然保护区个数得分均超过第一梯队;第三梯队省市在旅游业教育机构和专业人才资源方面较为匮乏,从而导致其虽然个别指标得分不差但基础竞争力总体得分偏低,因此需要对旅游业发展的精神支持和智力支持给予充分的重视。
5.环境竞争力
正如前面所述,旅游业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外延也在不断地扩大,因此诸如一地的经济水平、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都会对该地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影响。观察全国旅游业环境竞争力的得分情况,应该说总体上的差异在五项子要素中最小,得分最高的是浙江省75.47,最低的是甘肃省21.07。第一梯队中除了上海市以外均在前十名之内,上海由于在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数、全社会客运量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几个指标上排名靠后而导致整体环境竞争力得分的偏低;与此同时,西藏、海南两个第三梯队的省份由于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几项指标排名前列而使得其环境竞争力大大提高。从表7三个梯队比较来看,第一梯队除了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余多数指标与二、三梯队的差距并不很大;除了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辆和公共厕所数量两个指标以外,其它指标的排名与综合竞争力相同;较为突出的是第三梯队省份在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指标上的得分同时超过了第一、二梯队,为今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必需的硬件基础条件。应该说随着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支持各地旅游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基础设施以及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交通设施和便利程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部分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四、主要结论
1.根据旅游市场的供需理论和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本文从五个方面选择了23个指标来对全国31个省市旅游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地区旅游业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为我们客观全面地理解评价当前旅游业竞争力的发展现状、找出各自的竞争优劣势提供了一个具有现实操作性的框架,同时也为政府进行相关决策提供了客观科学的依据。
2.我国31个省市旅游业竞争力排名及分类结果显示,各省市旅游业竞争力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梯度差异,而且不同梯队省市的旅游业竞争力具有不同特点。第一梯队包含六个省市,这些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较高,已经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其旅游业发展程度无论从行业规模、市场需求和企业经营效益上看都趋于成熟,今后的发展更需要注重“质”———在服务内容及质量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不断改善旅游企业的经营状况,逐步与国际旅游业接轨;第二梯队有12个省市,它们大多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甚至很高的知名度,旅游产业在当地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影响力,并已被列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对其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具有明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但由于发展较为迅速以及初期的粗放式经营导致了其旅游市场上产品过于单一、需求拉动不足、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亟待改善;第三梯队共有13个省市,西部地区的省市大多属于该类,经济水平较低、生活条件相对差以及交通不便利等多种因素共同制约着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但其资源优势和已经开放的旅游产品已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吸引力,如何将这些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需要依据自身条件和市场情况进行科学地评估、规划,并大胆引入成熟先进的开发和管理模式来缩短与第一、二梯队的差距。
3.尽管到目前为止全国31个省市中绝大多数都已将旅游业定为本省市的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但由于不同地区的旅游业竞争力水平和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因此,对于不同水平及发展阶段上的省市来说,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各省市应该立足于本地区的地理位置、资源特色和客源市场结构的特点,针对各地旅游产业竞争力优劣势进行客观分析,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制订行之有效的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通过提供具有地方特色与比较优势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以及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来促进本地区旅游业竞争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来源:《中国信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