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国工业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1-9月,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
长16.5%,是199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在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企
业的效益也显著提高。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27.7%
,工业产成品的销售率增长98.75%,工业实现利润增长52.3%,其中国有
和国有控股企业在盈亏相抵后利润增长了66.6%。从利润增长的行业构成看,3
9个大类行业中有38个行业的利润比去年同期实现了大幅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行
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冶金工业、化工行业和电力,这
5个行业新增利润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59.4%。这个情况说明今年以来拉动经
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转向了能源、汽车、钢铁等资本密集型的基础产业。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也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投资增长快,消费增
长慢。投资增长了32%,而消费仅增长了9%;第二,经济增长快,就业增长慢,
实际失业率超过7%;第三,工业增长快,农业增长慢;第四,工业经济效益增长快
,而大多数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在低位徘徊;第五,GDP增长快,而社会公共事业的
发展缓慢。因此,我们应该不仅看到快速增长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存在的不协
调的一面。
从宏观角度分析,我们认为明年我国GDP仍然会保持快速增长,但是增速会有
所下降。首先从目前工业增长速度来看,我们认为该速度偏快。根据90年代以来的
经验来看,工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相差3.5%-4.5%是比较合理的,
而今年前三季度工业增长率为16.5%,GDP增长率为8.5%,两者相差8个
百分点。这说明今年工业增长过快,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偏慢。其次,最近几
年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而我们的积累率偏高,有效消费率不足。从98年
到现在,中国积累率在38-41%之间,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高投资率抑制了消
费的增长,使有效消费率仅为58-62%,偏低。因此,需要调整积累和消费的关
系,我们认为积累率从40%下降到35%比较合适。按照90年代重化工业加快发
展的投入产出系数(4.5)计算,如果积累率保持在35%的水平,那么GDP就
能保持7.5%-8%的增长率。第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GDP增长的比
例接近投资过快临界点。根据90年代的经验数据,两者的比例为2.5倍比较合理
。前三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超过31%,扣除投资品价格上涨因素,实际
投资增长率仍然超过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例关系是“2
.94:1”,已经接近了“3:1”的投资增长过快临界点,因此我们认为04年
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都有可能回落。
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必然存在重复建设,关键是我们如何判断低水平的重复建
设。我们认为判断是否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标准是:第一,新建项目的技术经济水
平是否高于现有项目;第二,新项目是否具有更高的环境保护水平;第三,新项目的
起始规模是否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最低点;第四,现有生产能力利用率是正常还是闲
置率过高,第五,产销率能否保持97%左右的水平;第六,企业景气程度或破产倒
闭比率。如果新建项目的各项标准都超过了现有资产存量,则属于高水平替代。而对
于当前重复建设问题,国家发改委应该减少、规范审批,同时建立市场准入标准。
从当前重复建设讨论较多的主要行业的投资状况来看,首先,钢铁行业今年1-
8月投资增长140%,今年钢铁产量将突破2亿吨,加上待批和在建的钢材项目生
产能力规模5000万吨,到2005年我国钢材生产能力将达到25000万吨,
超过美国和日本钢铁生产量的总和。不过,2010年前钢铁行业的突出矛盾不是生
产总量,而是生产结构矛盾。我国钢铁企业从80年代中期的110家增加到目前的
280家,钢铁企业属于大规模投资企业,但大多数钢铁企业生产规模不能达到规模
经济效应标准。钢铁行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是由需求拉动、价格大幅上涨引起的,据此
钢铁协会分析将来钢铁企业可能会出现两种趋势:一是小型不经济钢铁企业出现亏损
,二是新上的具有较大生产规模民营钢铁企业由于历史负担轻、技术水平先进等优势
将代替部分没有竞争力的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钢铁企业。因此,我认为,当前钢铁行
业要解决的不是钢材产量问题,而是要调整我国钢铁产业生产结构,将新增投资集中
到大型规模经济企业,限制小型不经济钢铁企业的发展。其次,从有色金属行业看,
氧化铝的价格由去年1500元/吨上涨到今年的2900元/吨,电解铝的需求也
很旺盛,但是电解铝生产能力已达到610万吨,而全年市场需求量仅为435万吨
,待审批的新建能力还有200万吨,现有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了需求量。第三,从汽
车行业看,全国27个省市有汽车生产厂家,其中23个省市有轿车生产线,加上在
建规模,到2010年汽车年生产能力将超过1000万辆,而预计2010年轿车
的需求量仅为500-700万量,因此目前汽车行业的大规模生产能力扩张将导致
2010年后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汽车行业投资的大规模增长主要由于是目前国内
汽车价格偏高,企业可获得超额垄断利润。但是到2006年后,汽车关税将从43
%下降到25%。我认为两年以后中国主流轿车的合理价格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从
而导致规模不经济汽车企业退出市场。如果三大汽车集团不带头降价,或没有有效的
宏观调控措施,就只能通过价格战来优化行业结构。
根据上市公司12项竞争力监测指标(销售收入、近三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
利润总额,近三年利润总额年均增长率、净资产、净资产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全
员劳动生产率、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拥有的技术
专利数、公众评价)综合分析,竞争力较强的100家上市公司中,从行业分布看,
有11家属于重工业制造;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总体竞争力较高,这说
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竞争力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是高度一致的。
90年代初我国转向市场经济后,我国实际上已经是以市场机制作为资产配置的
基础作用,生产要素开始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企业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的结
果是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带,而生产要素开始向优势
企业集中的结果是,今后将会形成寡头垄断市场竞争格局,而这种格局我个人认为是
最合理的,它将使行业的龙头企业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盈利水平。因此,我们的投资方
向是处于寡头垄断地位(如中石化、中石油)、不充分寡头垄断地位(如中国联通、
网通)以及竞争优势明显的行业龙头企业(如华能国际、宝钢)。
中国产业的走向可以概括为再工业化进程。中国再工业进程已经越过了80-9
0年代以轻纺工业为主要经济拉动力的发展阶段,今后的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能源
、原材料、成套设备、高性能机械装备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
业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选择这些优势行业内高回报公司的标准主
要是收入需求弹性、技术先进水平、供求格局以及体制创新程度。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来源:中国证券报
|